姜 楠
送冬迎春,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和谐,“春节”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大民俗”,囊括了众多的非遗传承活动,可以说是国人传统文化思想、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的集中载体。就在一个多月前(2024年12月4日),“春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意味着“春节”——我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中华文化的重要核心符号,已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可以说,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春节”的传承人。
今年我们要过的是首个人类非遗版春节,意义非凡。非遗项目当中有许多与过年有关的传统习俗,可以让人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温度和魅力,过一个丰盛、有韵味的非遗春节。
辽宁与春节相关的非遗活动数不胜数:沈阳满族民间刺绣,线条婉转、寓意吉祥,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关东微雕,以细微处见真章,在方寸之间显“金石气”与“笔墨魂”;于氏面塑,技艺高超,人像塑造轻松拿捏,分分钟再现“世另我”;武氏女红,精巧秀美,丝线在锦缎上游走,十指间春风拂过,花鸟鱼虫灵韵飞动……
春播夏种,秋收冬藏,中国人的四季是围绕“食”做文章的。风味在舌尖,想想辽宁那些特色饮食,酥香入骨的老胡家烧鸡,皮薄馅大的海城牛庄馅饼,香甜可口的建平芝麻糖,晶莹剔透的李氏糖人等,可以让人在“逛吃逛吃”之间,享受舌尖非遗的美味无穷。风味背后透出的风土人情才是破解一方文化的密码,这乃是数千年非遗传承之下的地域性格。每一场欢快的宴席中,必须有菜、有酒、有歌、有舞,各种滋味的奇妙融合,不仅仅代表着传承民族文化过程中的艰辛,更是历经磨砺后喜迎丰收的畅快。
风味其实在心间。味觉的记忆总能给我们带来美好和愉悦,地道的风味是人们的情感需求。我们寻味寻的其实是心灵上与传统文化上的共鸣,每一口食物都是可以吞咽的幸福。
从行动到仪式,从仪式到情感,“春节”申遗成功,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人伦情感、礼乐文明。在这世代流传的庆典、仪式背后藏着哪些传统时空意识?在节日的仪式感背后,现实生活和传统历史如何重建文化链接?我们不妨从“春节”开始,领略我国传统节日非遗文化背后的中华文明内核,获取非遗全局视野。
看似遥远的非遗,其实与日常衣食住行紧密相连,从历史到生活,从审美到认知,回归生活,才能悟得非遗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