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登荣
看点
宋朝创造了当时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商业文明与经济奇迹。经济增长速度快、人均财富积累多,宋朝的繁华是如何炼成的,其中蕴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秘密呢?作家陈季冰所著的《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一书,以《清明上河图》为引子,以大量史实为支撑,全面梳理宋朝经济腾飞、社会繁荣的全貌,向人们铺展开一幅栩栩如生的宋朝浮世绘。
城市功能定位作重大调整
《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一书描述,宋朝不但在经济总量上成倍于“汉唐盛世”,人均收入也实现了王朝时代绝无仅有的重大跨越,比中国历史上任何朝代更为富庶,也更富有活力。那么,宋朝为何能够创造经济奇迹、商业文明呢?作者认为,最大的功劳,是源于宋朝对城市功能定位的重大调整。大大小小城市的涌现与兴盛,从而促进了经济的腾飞。
陈季冰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国家之一。但在隋唐以前,城市主要的功能是作为政治重地或军事要冲;隋唐以后,工商业勃兴,商品经济日益发达,城市的面貌、形态与性质开始发生变化,但商业的区域仍然被局限在狭小的空间。如唐代,长安城超过百万人口,有100多坊,但划定的集市面积却只有四坊之地。宋王朝建立以后,对城市功能的定位进行了调整,将发展集市贸易作为推动城市繁华、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很快,在北宋首都开封,商业店铺与作坊开始不断突破既往的范围,向城市每一个角落蔓延渗透。到北宋中期,开封城内各处交通要道,甚至连皇宫外的御街两旁,都出现了餐厅、酒馆、茶楼和金银首饰店;汴河两岸,更是建起了大批经营蔬菜、水果、海鲜、肉类的商铺,以及磨坊、米面坊等;城市中再不像过去那样界线分明,而是商业区与居住区完全混杂在一起。
废除延续千年的宵禁制度
宋朝不但突破了城市区域界线,而且废除了延续千年的常规宵禁制度。在唐代,夜市是非法的,只有朝廷特许,在上元节等少数重大节日时才允许夜市。但到了宋代,不但城市中可以随处开店,营业时间也不受限制。由于不再有宵禁的规定,当时的开封城很快出现若干著名的夜市。
商业的繁华,推动了城市人口的急增。在北宋存续的160年间,首都开封户籍人口便由建国之初的50万人,增加到北宋末年的150多万人。城市人口的增加,带来了需求的旺盛,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到北宋中期,王朝出现了4处独具特色的大型区域性市场网络:一是以首都开封为中心的“北方市场”,二是以苏杭为中心的“东南市场”,三是以成都、汉中等为中心的“蜀川诸路市场”,四是以长安、太原、天水为支点的“西北市场”。覆盖全国主要城市市场网络的健全,不但满足了城市供给,而且有力助推了经济的发展。
孕育了众多城市服务行业
《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一书阐释,城市的扩张、商业的繁荣带来的另一个巨大变化,就是孕育了众多服务行业。在宋代城市服务业中,餐饮业最为发达。在北宋开封城里,著名的酒楼就有丰乐楼、白矾楼、无比店、铁屑楼、看牛楼、欣乐楼、王家酒楼、宜城楼、长庆楼,等等。而周密在所著的《武林旧事》一书中就介绍,南宋首都杭州的著名酒楼有熙春楼、三元楼、五间楼、赏心楼、花月楼、日新楼等近20家。宋代不但酒楼多,而且酒楼的功能也比较复杂。它不但是平常聚会宴请吃饭的场所,还是酿酒作坊和酒类批发专营店。随着餐饮业的繁荣,各种地方菜系也开始出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
饮茶之风也在宋代盛行,城市里出现专门的茶肆。这些促进了仓储业的兴起,由于运进运出的货物日益增多,催生了一个新的行业:“停塌”或称“塌房”,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仓储业。塌房除存放米面油盐等货物外,还代为贮存金银财宝,以及可帮客户喂养牲畜等一条龙服务。塌房业的兴盛,造就了许多巨贾之家。
住宿业方兴未艾。商品的流通,带来的人员的频繁流动,为出门经商人员提供住宿的旅店业也随之蓬勃起来。宋代的旅店,既有官营的,也有私营的。北宋期间,仅官营的旅店就有2.6万间客房,私营旅店的客房则更多。中介经纪业随之风起云涌。在宋代,中介经纪几乎遍布所有行业。金融借贷业也雏形初现。
城市娱乐业的诞生与繁荣
伴随城市的发展,除了服务业日益健全之外,《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一书记述了宋代城市消费形态的不断提档升级,满足人们增长的精神需求。其显著的标志,就是娱乐业的诞生与繁荣。
如果有一种场所最能体现宋代的城市特点,那就非“勾栏瓦舍”,这是宋代特有的全新事物。作者阐述,以大众为对象的商定性演出最初出现在隋唐,但没有专门用作文娱演出的固定房舍,演出一般在空地上或佛道寺观门前的广场上;而到了宋朝,专供市民阶层消遣生活与精神享受的娱乐中心——勾栏瓦舍正式在城市粉墨登场。据史书记载,开封城里的“莲子棚”“牡丹棚”“夜叉棚”等“勾栏”可以容纳上千名观众;而作为综合性演艺娱乐的“瓦舍”,在开封城就多达6个。勾栏瓦舍演出的形式有“说唱、杂剧、歌舞、猜谜语、影戏、傀儡戏”等;娱乐业的繁盛,也诞生了演艺明星。在南宋理宗时期,杭州城家喻户晓的一线歌星就有36人,而50多个演出门类加起来有明星近500名。
完整的教育体系初步建成
当然,商业的繁荣不仅实现了经济腾飞,而且它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创造更多文明硕果,《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书中指出,宋代商业文明的繁华,推动并促进了教育的昌明。作者说,在20世纪以前数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中,宋代的教育普及程度是空前的。宋代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建立了近乎全覆盖的完备的官办教育体系。宋仁宗执政期间,颁布“太学法”掀起了全国兴教办学的热潮,路、府、军、州、县等纷纷办起各层级的学校,从京师到郡县皆有学校,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初步建成;宋神宗执政期间,推行“三舍法”,在全国又掀起第二次办学热潮。北宋灭亡、宋室南渡后,宋王朝立即着手重建恢复了各级官学。特别是杭州的太学,“规模宏阔,舍宇壮丽”,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学府。宋代官学不仅传授儒家学说,而且还教授实用专业课程。如专门培养军事人才的武学班,培养法律人才的律学班,以及医学、算学、书学、画学等,为社会培养急需的实用人才。在大力发展官学的同时,宋朝也鼓励私人办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宋代的私学比官学更发达,更普及,也更持久稳定。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创办的嵩阳、岳麓、睢阳、白鹿洞“四大书院”,是中国教育史上一笔重要的遗产。正是教育的普及,才让宋王朝不仅经济繁荣,而且科技、文学、艺术等也创造了历史的巅峰,涌现了若干推动人类社会滚滚向前的发明创造。
《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一书特别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的积累,宋王朝又通过再分配为困难群体提供方方面面的资助。作者说,北宋初期社会安定以后,各级政府就有意识建立和完善了各种专门的救助机构与制度。首先,国家完善了前朝既有的“常平仓”“惠民仓”制度,加强粮食储备,以备赈灾之需;其次,宋王朝在各地建立起“慈幼局、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等社会福利机构,专门负责贫困人口、乞讨人员、老人、孤儿等的救助工作,为老弱病残筑起一道生活保障线。居养院是北宋政府救助体系的核心。据《宋史》记载,宋初,在京师开封,设有东、西两所福田院,收养无法自食其力的无家可归者;宋英宗即位后,又增设了南、北两所福田院,使救助人数增加,朝廷每年拨款500万,后又增加到800万;宋神宗时,颁布了“惠养乞丐法”; 而宋哲宗时,又颁布了“居养法”。有法律作支撑,宋代政府济贫救助体系很快便覆盖全国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完善,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