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旭
“作为凌源青年,选择返乡创业,主要是出于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对未来发展的憧憬。我希望能够利用自己的所学所长,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分力量,同时也实现个人价值的提升。”近日,在凌源市,辽宁探研温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研发项目高级工程师郭雨鑫这样说。
作为归国回乡创业人员,郭雨鑫在家乡成立辽宁探研温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北京设立分公司,利用首都的人才优势进行研发,把生产和销售留在家乡,以此推动家乡的快速发展。公司所生产的测温传感器占全国测温探头比例约为3.5%,出口部分占比约为11.6%,B型快速电偶产量为全国第一。截至2024年11月,相继申报完成了包括水性耐高温喷涂材料等1项发明专利、7个实用新型专利和若干软件著作权,还成功研制了国内首创的全自动探头视觉生产设备,相较于外企的设备,效率提高了30%,成本大幅降低。
“家燕盼归巢,游子思乡切”。近年来,凌源市委、市政府积极打破地区限制,不断促进青年人才广泛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整合共享,找准引领青年投身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结合点、突破点,实现青年人才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引领众多“青雁归巢”助力家乡发展。
农业领域先锋在乡村振兴战场,送技术下乡,助力乡村旧貌换新颜。巾帼创业“新农人”刘熙璇,大学毕业后返乡创办了凌源市天凌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向农户提供免费种植技术支持,共享优质销售渠道,解决了周边200多人就业问题。大学生志愿者协会会长赵彦伟发挥自身所学优势,投身生态环保事业,致力于改善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累计发动群众780余人次,出动机械230余台次,清理河道沟渠22公里,开展河道“清四乱”及垃圾清理工作,打捞河道漂浮物近8吨,清理河道垃圾1000余方。
文旅行业新秀深挖红山文化、民俗底蕴,在传播本土文化魅力的同时,融入京津冀文旅大环线。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会员徐冰,组织策划了“京冀辽蒙四省七县市区美术书法展”“京津冀辽十六市县区美术书法摄影展”等展出30余次。非遗文化传承,技艺推广新星追本溯源、跨界合作,创新数字化传播,塑造品牌核心价值,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
“青年是新技术、新思想和新方法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是凌源最宝贵的人力资源,更是凌源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我们积极建设凌源青年会客厅,将其打造成为教育青年的‘发电站’,引领青年的‘连心桥’,服务青年的‘首选地’,联系青年的‘强磁场’,让广大青年在平凡岗位奋斗奉献,跑出青春‘加速度’,彰显青春‘无极限’。”共青团凌源市委员会书记魏正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