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协副主席 邱华栋
《小说选刊》主编 徐坤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辽宁作家 孙惠芬
本届“曹奖”获奖者 辽宁作家 于晓威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杨庆祥 辽报制图 董昌秋
本报记者 刘臣君
核心提示
10月17日,由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办的第三届曹雪芹华语文学大奖(以下简称“曹奖”)颁奖典礼在辽阳市举行,我省有3位作家获奖。邱华栋、徐坤、潘凯雄、东西、李云雷、杨庆祥等国内名家齐聚辽阳,参加典礼、研讨。
作为辽宁传统文学领域唯一一个突破省域限制的、全国性的乃至影响华语写作的文学奖项,“曹奖”一时间成为文学界讨论的焦点。不仅如此,来自国内的文学名家和文学评论家对“新东北文学”、新时代辽宁文学发展路向以及文学创作个体的突破进行了热烈讨论。辽宁文学界如何引导从个体突破到集群效应,如何以文学奖项激励、鼓励创作,辽宁的文学富矿如何变现成文字并影视化,成为切实而焦灼的话题,并蕴含着无限可能。
1
吸引关注,激励促进,“曹奖”的外溢效应将回馈辽宁文学创作
“曹奖”的前身是辽宁“曹雪芹长篇小说奖”,设立于1997年。2020年,辽宁省作协决定与中国作协《小说选刊》杂志社合作,将这一面向辽宁作家的区域性文学奖项扩展为面向全国乃至华语文坛的文学大奖。10月17日,第三届“曹奖”引起文学界的热议:文学奖项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作为辽宁唯一一个突破省域限制的文学奖项,“曹奖”对辽宁来说意味着什么?
中国作协副主席邱华栋解读:“这次颁奖典礼特别成功,奖项奖给了当代最有创造力的一批作家,有辽宁作家津子围,海外华人作家张翎,还有其他实力派作家,如东西、李修文等,彰显了‘曹奖’的包容力量,也体现了辽宁海纳百川的大气和广阔。”他断言,辽宁文学会因为“曹奖”焕发出新的光彩,“辽宁工业题材、地域文化的写作有很多资源,我相信一个奖项能够带动很多作家去追寻文学的荣光。”
作为辽宁作协“曹奖”的合作单位,《小说选刊》每月在全国160余家重点文学期刊、报纸中遴选精品力作,能够即时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最新成果。《小说选刊》主编徐坤认为,“曹奖”已日渐成为一个标志性的奖项。她对“曹奖”的期待很高,“‘曹奖’旨在弘扬曹雪芹的文化精神,塑造一批优秀的作家队伍,打造出一批能够传世的优秀作品。”例如,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双料得主,著名作家东西创作的短篇小说《天空划过一道白线》原刊于《人民文学》,被《小说选刊》转载后,此次获得“曹奖”短篇小说奖。
徐坤对东西在“曹奖”上的获奖感言印象深刻:“东西的获奖感言非常有趣。他说,从小读着‘四大名著’长大,成为作家之后已经获得以3位名人名字命名的奖,这次他走到了‘四大名著’的终点,来到曹雪芹的祖居获得‘曹奖’,非常高兴。”
在东西看来,奖项的价值更在于对作品的共鸣。《天空划过一道白线》讲述的是一家三口历经十年的出走与归来,巧妙地将“等待”的主题融入生活细节,揭示了生命中的牵绊与悲喜,彰显出深远的社会意义。“获奖是写作的利息,是作家的意外惊喜,作家不为获奖而写作,但是写作激励作家继续创作,也能激励更多的年轻人关注文学,阅读文艺作品,同时促进或激励他们走上创作道路。”东西说。
“曹奖”对华语文坛作家的吸引和激励作用,以至于吸引海内外文学评论家、作家更多地关注辽宁文学,这是省作协主席周景雷对“曹奖”的基本预期。他说:“辽宁作为文学大省,文学资源非常丰富,通过‘曹奖’产生的外溢效应回馈我们辽宁作家,既是激励,也能扩大辽宁文学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促进辽宁文学的高质量发展。”
2
从思想艺术储备到个体生命体验,辽宁文学具有强劲的创作实力
在辽宁诸多作家的履历上,获得过国家级大奖的作家有鲁迅文学奖得主王向峰、孙惠芬、鲍尔吉·原野、张学昕等;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得主萨仁图娅、周建新、于晓威、刘国强等;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得主车培晶、王立春、薛涛等;“五个一工程”奖得主老藤等。目前来看,茅盾文学奖还未有人获得,这是一个遗憾。
2017年,多年以乡土、女性为写作对象的辽宁作家孙惠芬,推出一部全新题材的长篇小说《寻找张展》。这部作品被认为是孙惠芬的转型之作,产生了广泛影响力并引发热议。2019年8月,《寻找张展》从浩如烟海的长篇小说中脱颖而出,入围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提名作品。孙惠芬成为这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入围的唯一女性作家。她笑着说:“我想,获奖是需要一点运气的,我们的写作并不是为了获奖。”
这是辽宁文学离茅盾文学奖最近的一次。值得一提的是,“曹奖”尚未改版前,孙惠芬凭借名篇《歇马山庄》获奖。本次受邀出席第三届“曹奖”颁奖典礼,孙惠芬心情轻松,因为她刚刚完成一部50万字的长篇小说。“我好多年都没有写作的灵感,甚至也不想写作。我觉得人生安详最好,可是我在某一天突然有了创作灵感,再也无法控制,创作就开始了。在这部长篇小说中,我做到了自己理想中期待的结果,至于能否得奖、读者怎么检验是另一回事儿。对我个人来说,源于内心的创作不会后悔。”
《小说选刊》副主编李云雷说,和孙惠芬这一代的成熟作家相比,新一代作家大部分是从学校里成长起来的,大学毕业成为作家,社会经验不足,他们的创作很容易“飘”。“优秀的作家要有很好的思想艺术储备,去深入生活了解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中社会发生着什么,细致观察这个时代中的人。”李云雷认为,“我们的作家将来要能够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这是文学创作的必要条件,茅盾文学奖很注重作品的整体思想艺术水平。”
在徐坤看来,辽宁的文学创作实力较强。她肯定地说:“我们有几次跟茅盾文学奖擦肩而过。茅盾文学奖4年一届,全国就5个,尽管获奖难度很大,但我看好辽宁文学创作的前景。”
3
新东北文学的写作,是东北文艺兴盛的重要构成,应多方合力发挥“母机”作用
文学创作是一种个体化劳动,获奖是一种个体突破,但辽宁文学同样需要众多个体作家创作形成如上世纪“东北作家群”的集群效应,彰显地域创作的鲜明个性。
在“曹奖”颁发后的交流互动环节,“新东北文学”或“新东北作家群”是与会者探讨的话题。细究这个概念,最早要推及“新东北文学”的前身——“新东北作家群”。早在2011年,文学评论家林喦在《渤海大学学报》上首次提出“新东北作家群”的概念,并开设专栏介绍东北作家的作品。“铁西三剑客”的被发现、被聚焦无疑是将一个地方性概念推向整个学界的重要因素。
“新东北文学”并不仅仅指向“铁西三剑客”,它有更广泛的作家群体和更丰饶的文学文本。除了双雪涛、班宇、郑执、黑铁等“工二代”的后工业叙事,还有牛健哲等人专注于个人生命体验的“私小说”式的写作,显现出不同以往的锐气。在《当代作家评论》主编、东北文艺振兴研究院院长韩春燕看来,“新东北文学”的兴盛是与东北文艺兴盛相伴的,它也是东北文艺兴盛的重要构成,其内涵和外延相较更驳杂、更宽泛,无论是小品、二人转、影视剧等文艺形态,还是脱口秀、短视频等娱乐形式,都可以感受东北文艺的兴盛。
“东北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从上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的‘东北作家群’,再到上世纪80年代以至今天,强大的东北作家群体从未停止过书写,黑土地上涌现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前辈们以高山仰止的作品在感召着我们。”省作协副主席、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得者于晓威说。
讨论中,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认为,这次津子围获奖的长篇小说《大辽河》是一部很有意思和价值的作品,题材开阔、宽广,辽宁出现越多这样的作家和作品,就越立得住。他说:“辽宁文学要形成多方合力,一是辽宁作家的培养,即使他们离开辽宁发展,要加强和辽宁作家的联系,使他们对辽宁有认同感;二是要做好辽宁文学和作家的宣介和推广,多走出去,去北京、上海、珠三角、长三角,促进文学评论家和读者的了解;三是要充分利用文学的‘母机’作用。文学是‘母机’,是发动机,舞剧、歌剧、电影、电视剧、话剧都建立在文学的基础之上,如何转化推广,也非常重要。”
4
历史纵深悠长,题材空间多元,工业文学尤其可作为突破口
作为土生土长的沈阳人,徐坤对“文学辽军”的看好有现实基础,对辽宁近5年出现的班宇、双雪涛及郑执等全国青年作家中的领军人物尤为欣赏。
本次评奖中,于晓威凭《缓慢降速器》获“曹奖”短篇小说奖。颁奖词点评:于晓威的《缓慢降速器》以强烈的戏剧性、寓言意味以及张弛有度的故事节奏展现出现代短篇小说的艺术自觉和叙事魅力。在哲思化的人物设置和故事架构中,我们看到了个体命运的辩证与未知,以及作者对生命真谛的求索与追问。
“我的作品塑造了现实中两个小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反映出一种陌生的温暖和命运的无常,但因为两者心灵的沟通,借机打捞出人世间永不丧失的某种理想。”于晓威眼中的文学,千百年来都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火炬,一个地区文学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它代表着地区文化前进的方向,对于塑造、打造地方的文化软实力功不可没。
邱华栋说:“辽宁作家的笔下,有大机器时代的轰鸣,有身边小人物的悲欢,有黑土地的变迁……只需躬下身去探寻,辽宁从不缺文学的土壤。”他认为,辽宁作家有很大的空间,能写出更有历史纵深度、更能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作品。他说:“辽宁当代文学丰富而发达,创作出工业、农业以及新兴科技产业等多种题材的作品,展现出一种大气、开阔和爽朗的基本气质。我们期待更年轻的作家和艺术家能够创作出更多新颖作品,为辽宁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领域注入新的活力。”
如何讲述东北,讲述辽宁故事,周景雷认为,省作协还是以加强主题引导为主,并提供更多实质性的帮助,例如省作协于年初推出的旨在鼓励工业题材文学创作的“火车头计划”。他介绍,辽宁工业文学题材过去总以铁西为叙事空间,但伴随着企业搬迁和升级改造,在铁西之外出现了更多以高科技为附加值的高新尖企业,这不仅是企业的自我更新改造,更是新的生产关系的变化。在这些企业里,一定会发生新的故事,作家面临着对社会化工业生产和工业社会重新认识的过程,这需要作家倾注时间和心力,深入采访和体验。“下一步我们可能要鼓励作家用半年到一年时间去企业挂职,深入了解企业的运行和新工人群体。”除此外,还要通过文学评论界的参与,吸引全国的评论家对辽宁工业文学作出评判分析,引导主题创作。
李云雷对辽宁的“火车头计划”深表赞同:“辽宁有悠久的工业文化,工业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这需要作家能够深入生活,作协也同样会为作家们提供深扎到不同领域的机会,深入了解这个精彩的时代里发生了哪些变革。”
“文学终究是一种个体化劳动,每个作家的任务只能由自己来努力作出回答,得从他体验到的生活去挖掘,这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要对作家更多关怀、关心,树立更高的创作标准。”邱华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