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生“积累”献给厂

辽宁日报 2024年09月29日

李玉民

本报记者 田 勇 文并摄

李玉民,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辽阳石化原化工一厂总工程师、副厂长,也是我国第一台国产乙烯裂解炉设计、开发的主要参与者。

9月底,李玉民回到辽阳石化,把精心整理的27篇近50万字的技术报告和论文全部交给厂里,以此践行他“一生奉献于石油事业”和“只要辽化需要,我随叫随到”的铮铮誓言。

初见李玉民,是在他的家。

李玉民的家,洁净而素雅,沙发对面悬挂的四幅合影,定格了他四次进京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时刻,也记录下中国石油化工行业从被国外“卡脖子”到自主创新、全球领跑的历史进程。

说起石油,说起辽阳石化,说起那座“北方炉”,90岁高龄的李玉民激动不已。

1979年夏天,辽阳石化裂解装置正式投料试车,老化工一厂不负众望取得装置投料试车一次成功。

进入20世纪80年代,乙烯工业向大型化发展,辽阳石化原化工一厂决心通过自主改造壮大乙烯产能。

李玉民解释,乙烯裂解炉是用于乙烯生产的核心装备,主要作用是把天然气等原料加工成裂解气,最终加工成乙烯。至于乙烯,是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塑料的基本化工原料,可以说乙烯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化学品之一,乙烯工业也是石油化工产业的核心,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那时我们常被国外‘卡脖子’,中华大地上的乙烯裂解炉有‘万国牌’,偏偏没有咱们的‘中国牌’。”李玉民说。

作为当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内成立一南一北两个攻关小组,但是始终没有石化企业愿意接盘。最终,辽阳石化勇挑重担,由李玉民带领技术人员扛下重任。

“接下这个任务时,我其实非常有信心,因为我们辽化人等这一天已经太久了。”李玉民说。

1989年10月21日,经过此前连续几个月的奋战,由李玉民参与指挥自行施工、自行设计,年产量达2万吨的新型乙烯裂解炉“北方炉”提前建成。此举不但填补了我国乙烯国产化的空白,同时也极大提振了国人对石化产业国产化的信心。李玉民因此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被石化系统的同行们誉为“建炉专家”。

之后的10年时间里,李玉民和他的团队再接再厉,接连建成投产CBL-Ⅱ型、CBL-Ⅳ型乙烯裂解炉。

1993年,李玉民要退休了,他向辽阳石化领导表态:“只要企业需要,我随叫随到。”从此,他又成为“编外总工”,而且一干又是10个年头。

1995年,同样还是李玉民率队攻关,国家“八五”重大科技项目“北方炉-Ⅱ型”裂解炉一次开车成功,至今运转正常。2002年,他又主动请缨,指挥乙烯精馏塔施工安装,每天都要在近百米高的炼塔爬上爬下,直到精馏塔顺利建成交工,这一次李玉民才真正退休,临走时还是那句:“我随叫随到。”

从2010年到2021年,他每年都要坚持到厂里和车间里去转一转,而且必须要一份乙烯月份和累计生产流程图以分析生产情况。

为把自己的建炉经验和心血留在企业,李玉民近年通过精心梳理写出27篇近50万字的技术报告和论文,其中还有多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让李玉民终生难忘的是,他曾作为劳模代表在1984年登上天安门观礼台,看到盛大的阅兵式,看到祖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取得的辉煌成就,他感到无比自豪。

“只要我活着,就要为祖国的石化行业作贡献!”李玉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