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造船史上不断书写“首次”

一定要向海洋进军

辽宁日报 2024年09月29日

远洋货轮“跃进”号。

辽报制图 董昌秋 邓婷婷

本报记者  赵  雪

说厂

海浪声响彻百年,“小坞”成长为“大船”。

一段从弱小到强大,从披荆斩棘到乘风破浪的“蓝色传奇”在大连实现。

经略海洋、向海图强。大连造船,要为中国船舶工业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开启“万吨时代”

2021年, 96岁高龄的陈信隆接受《人民日报》的采访。他拿着1958年11月28日的一张老报纸,一字一顿地念出了标题《第一艘万吨巨轮下水》——那是关于大连造船建造新中国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跃进”号的报道。

“跃进”号的诞生是中国造船进入万吨级时代的标志。在陈信隆看来,中国人自己造的这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就是当之无愧的“造船工业新飞跃,远洋航运新起点”。

作为当年“跃进”号的技术主管,陈信隆至今仍深深记得船体和船内设备的建造细节。巨轮的动力装置是高温高压的锅炉和汽轮机,蒸汽温度高达460℃,压力高达46个大气压,没人能看见喷出来的蒸汽,把手割掉都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个工作很危险,但是如果大伙都害怕,怎么回应党的期待、响应国家的号召?”陈信隆说。

这正是那个年代所有造船人的心声,也是大连造船最引以为傲的永远的“大船精神”。

始建于1898年的大连造船其前身是大连造船厂。1955年1月,新中国开始独立经营大连造船厂,国务院批准了将大连造船公司扩建为建造远洋船舶船厂的方案,并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1958年11月27日,大连造船建造的中国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跃进”号下水了。“跃进”号船台建造周期仅为58天,比当时日本建造同类型船船台周期还少一个月。以“跃进”号为标志,中国造船进入了万吨级时代。大连造船也从此确立了在国内造船业的龙头地位,并一举名扬海内外。

20世纪70年代,大连造船第二轮大规模建设开启。香炉礁新区新建了10万吨级半坞式船台、10万吨级码头等,老区进行技术改造,新增钢材处理、平面分段流水线……大连造船成为国内首家具备10级万吨级以上船舶能力的船厂。

在这期间,大连造船还生产制造了我国第一艘5万吨原油船“西湖”号,1.2万吨大舱口远洋货轮“大理”号,16艘2.4万吨大型原油船……大连造船船舶设计建造进入大型化阶段,并由此奠定了在大型油船设计建造上的领先优势。

叩开“出口之门”

1980年初,有外商要在国内建造一艘2.7万吨散装货轮。这个吨位对于当时的大连造船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会议室里,时任第六机械工业部部长柴树藩与当时的大连造船厂厂长孙文学陷入纠结:“你们那里怎么样,你敢不敢干?”整个会议室内寂静无声。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孙文学语气坚定地答道:“我们敢干,这艘船我们厂接了!”

时间倒回到1977年,当时邓小平在接见几位工业部部长和国防工办负责人时,对船舶工业提出“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中国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的要求。

然而,当时国际上超过90%的船舶市场订单都被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瓜分,剩余的不到10%的市场份额也被其他国家抢占。而我国工业发展才刚刚起步,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

所以当“建造中国第一艘出口船”的消息传遍大连造船厂时,工人们奔走相告,从船台到车间,从科室到班组……请战书、决心书铺天盖地地飞向厂部。厂子仿佛瞬间忙碌起来,各施工单位向工人进行技术交底,举办外语学习班,对焊工、调试工进行技术培训和考核,技术部门加班加点绘制生产施工图纸3400余张……

凭着一股子百折不挠的干劲,“长城”如期完工。交船前,负责验收的外国验船师举着钢卷尺一寸一寸地量下来,五项主尺寸指标一项误差几乎为零,一项为1毫米,一项为2毫米,其余两项也大大低于允许的误差要求。

1982年1月,“长城”号货轮起锚离开大连。在横渡太平洋时,货轮遇上了8级风浪,船体倾斜达45度,但从未偏离航向。抵达美国后,全船万米焊缝无一处破损,油漆无一处剥落。

“长城”号货轮,是我国船舶工业史上第一次按照国际规范和标准自行设计建造的万吨级以上船舶,也是中国第一艘出口船。它的建造成功,不仅标志着中国船舶工业跨入了一个新纪元,还成功地吸引了一大批外国船东,拉开了中国船舶走出国门、跻身国际的序幕。

目标“世界一流”

49岁的朱先波是大连造船唯一一位首席技师。在辽宁舰、山东舰两艘国之重器上,有一项关键焊接技术,是由朱先波突破的。当时,大连造船正在建造一艘重点型号水下产品,然而,从外国进口的一个关键部件却无法完成焊接,项目只好暂时搁置,一停就是半年。

朱先波心里一直惦记着这件事。他清楚焊接受阻的主要原因是这种材料焊接时会产生磁场,想要焊接就必须消磁。于是,他借来磁场方面的书籍研究,并找了4位工友一起试验。先用书上介绍的“左手定律”法,没有效果;再试试“隔离法”,成本太高,还是不可行。后来他发现,磁场是“活动”的,于是尝试“导磁法”,终于获得成功。

凭借着无数像朱先波这样的“大国工匠”,大连造船成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为海军建造舰船最多的船厂:中国第一艘炮艇、第一艘潜艇、第一艘导弹驱逐舰、第一艘油水补给船、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和第一艘国产航母山东舰等都是由此地诞生。这些战舰在各个历史时期为国防和海军现代化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大连造船也由此被誉为中国海军“舰船摇篮”。

除了为海军制造舰船,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大连造船就一直在加快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步伐:1995年1月,被誉为“神州第一坞”的30万吨船坞投产,为该坞配套安装的900吨吊车是亚洲起重能力和跨度最大的吊车。以该船坞建成投产为标志,大连造船成为国内首家具备30万吨超大型船舶能力的船厂。其间,大连造船又先后建造了中国最大的9.8万吨成品油船、中国最大的15万吨原油船、散装货船、中国第一艘5.2万吨大舱口多用途船等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船舶。1999 年 8 月,大连造船在国内首次承接 5 艘 30 万吨超大型油船,实现了中国几代造船人的梦想。20世纪 90 年代末,大连造船结束了全球 VLCC 市场由日韩两分天下的局面,树立了中国造船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2022年,大连造船建造的全球首艘LNG双燃料超大型原油船“远瑞洋”轮成功交付。2024年上半年,大连造船签约并生效船海产品24艘,超额完成全年承接任务,生产计划已经排到2028年。

从始至终,“辽宁制造”的烙印都深深地镌刻在每一艘从“大船”驶出的巨轮之上,那一朵朵澎湃的浪花奏响了辽宁船舶工业的华彩乐章,也在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史上书写下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