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厂房变身博物馆

天水“地标”缘自沈阳

辽宁日报 2024年09月29日

路佳音看到照片里的父亲。

记者在天水工业博物馆采访。

辽报制图 董昌秋

本报记者  卢立业  孙明慧  文并摄

甘肃天水,辽宁沈阳,相距超过2000公里。

然而,在过往半个多世纪的光阴里,这两座城市因“厂”结缘,时至今日仍有说不完的故事。

岁月台阶

到天水寻访,记者的第一站,便是天水工业博物馆。

这座当地的地标性建筑,由原三线企业长城控制电器厂的老厂区改扩建而成。它不仅浓缩了天水工业发展的完整历程,而且是辽宁支援三线建设的特殊见证。

长城控制电器厂,是天水人口中熟悉的“长控”。关于这座老厂的来历,要从沈阳说起。

1966年,沈阳低压开关厂500多名干部职工响应党和国家支援三线建设的号召,带着设备、技术来到天水,成为“长控”的第一代创业者。此后数十年,作为中国低压电器行业的骨干企业,“长控”创造了许多辉煌。如今,老厂“焕新”,变身承载城市记忆和工业文化的博物馆,也为天水、沈阳两座相隔千里的城市,续接着缘分。

采访当天,恰逢国际博物馆日,来馆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吸引众多来访者打卡流连的展区之一,名为“岁月台阶”。台阶按时间排布,每一级台阶都标刻着年代和厂名。参观者拾阶而上,仿佛穿越了岁月——

1966年7月,沈阳低压开关厂迁往天水;

1966年9月,沈阳风动工具厂和风动工具研究所一并迁往天水;

1967年5月,沈阳第一机床厂迁往天水;

1968年4月,大连开关低压电器厂迁往天水;

……

三线二代

天水工业博物馆里设有“三线建设”专题展,展区内陈列着各地援建天水的企业资料。

在长城控制电器厂的展板前,一对年逾六旬的夫妇凝望着一张照片,驻足良久。

“爸,真想你呀……”妻子一边哽咽低语,一边用手轻抚照片。记者远远听见两人对话,是浓浓的辽宁口音。

原来,这对夫妇是“三线二代”。

妻子名叫路佳音,生在沈阳、长在天水,成年后又返回辽宁定居,这次是跟丈夫一起故地重游。

“我父母都是沈阳低压开关厂的职工,1966年我们全家来到天水,当时我才3岁。我在天水生活了17年,就是在这个厂区里长大的。”路佳音听说记者是辽宁日报的,顿时打开了话匣子。她说:“那张照片里有我父亲。父亲那代人,真的是把整个生命都奉献给了工厂。”路佳音说,她有个妹妹,1969年出生在天水。为了纪念这段举家迁徙的经历,父母给妹妹取名为路遥。“来博物馆之前,我专门去看了过去住的老房子,也见了一起长大的小伙伴。我们这些‘三线二代’,有的像我一样回老家了,有的就留在了天水。我离开天水41年了,这是第一次回来。”路佳音感慨地说,“对于我们全家来说,辽宁是故乡,甘肃也是故乡啊。”

随厂迁徙

在天水采访期间,记者还辗转联系到一位三线建设的亲历者——佟家宝。

佟家宝出生于1949年,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与记者见面时,他带来厚厚一沓文稿。这些文稿详细记录了佟家几代人投身共和国工业建设、随厂辗转迁徙的经历。

第一次是北迁,父亲带上了全家人。

佟家宝的父亲名叫佟国福,佟国福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一直在沈阳五一兵工厂工作。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为了保护兵器生产能力不被破坏,沈阳五一兵工厂部分迁往黑龙江。“厂子北迁,我父亲坚决跟着厂子走。就这样,我们全家一起踏上了火车。”佟家宝说,“我们去的地方叫北安县,就是现在的黑龙江省北安市。和父亲一起走的那批工友有1600多人。”

第二次是西迁,全家再次响应号召。

佟家宝和哥哥从小就在厂里长大,他学了金属切削专业,哥哥学了精密铸造专业,兄弟俩都进了厂。佟家宝回忆:“1972年,为了支援三线建设,厂子要迁到甘肃。我主动报了名。那年10月,我们全家8口一起来了天水。当时从黑龙江过来的大约有2000人。”

来到天水,转眼已52年了。佟家宝从20岁出头的小伙子,变成了七旬老人。站在岷山机械厂厂房改建的岷山军工博物馆大门前,说着一家人的故事,佟家宝有些激动。他说:“我是军工二代,我父亲是军工一代。对于我们全家人来说,祖国需要我们去哪里,我们就去哪里。我们的家就是厂子,厂子就是我们的家。这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