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刷屏”秋收

辽宁日报 2024年09月25日

刘 泽

秋风吹起,沉甸甸的果子挂满枝头,金黄色的麦穗随风摇曳,一台台收割机在田间穿梭……稻香果甜,橙黄橘绿,一幅丰收的画卷铺展在秋天的田野上。秋收美景,时不时在朋友圈“刷屏”,在没有朋友圈的古代,人们是如何抒发丰收的喜悦心情呢?

自古以来,人们都期盼丰收,他们将这个希冀写进诗文里,颂咏吟唱。唐代诗人杜甫有“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诗句,宋代诗人辛弃疾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咏唱。“水秧绵绵复多稌,龙骨长干挂梁梠。鲥鱼出网蔽洲渚,荻笋肥甘胜牛乳。”王安石在《后元丰行》里这样描述,水田里稻子绵延无边,渔网上的鲥鱼堆满了水中的沙洲;水边的荻芽又肥又甜,味道超过了牛乳。脑补了一下这稻香鱼肥的画面,真让人垂涎欲滴啊。

稻浪起伏、稻谷飘香,从古至今,农忙抢收一直是民生大事。在田间地头,你能看到农民驾着收割机在稻田里穿梭着收割、脱粒、粉碎稻秆,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在没有收割机的古代,农人顶着烈日,一手持镰刀,一手持稻穗,一刀刀地将稻穗割断、扎捆,一担担挑到稻场,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如诗中描述“欢呼荷担归,望望屋山月”。尽管收割是紧张辛苦的,但农人面对丰收的心情是欢愉雀跃的。

古时稻场上农人用“连枷”打谷脱粒。连枷拍打声此起彼伏,与农人欢快的说笑声融为一体,奏出喜庆五谷丰登的交响乐。农人常常忙碌到天亮,南宋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四十四》诗中就写道:“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家家户户趁着霜后的晴天打稻谷,打谷场上传出阵阵歌声,打谷子的声音一直响到天明。舂米是一件很费时费力的工作,因此每逢舂米时节,“比舍舂声如和荅,家家篝火夜深时”,这就是“累并快乐着”吧。农人持竹筛将舂米里面的米糠和瘪谷筛掉,去芜存菁后,留得精粮糙米。“临风细扬簸,糠粃零风前。”就是用簸箕将粮食临风扬起,借助风力吹一遍,将糙米中的尘渣杂质掠去,最终留下干净的颗粒饱满的粮食,真是“粒粒皆从辛苦得,农家真作雨珠看”。

在古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叫社日,秋社大体在秋分前后,辛苦一年的人们终于可以放松下来,心情自然非常愉悦。因此,秋社往往比较隆重、热闹。南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就说:“秋分以牲祠社……盛于仲春之月。”而这个以庆祝丰收为主题的秋社,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的丰收节。

古人在丰收节里做什么?可以说庆祝方式花样繁多。唐代张籍的《江村行》有云:“一年耕种长苦辛,田熟家家将赛神。”所谓赛神,就是百姓以歌舞、鼓乐、演戏的方式庆祝丰收。陆游在《赛神曲》中说:“呜呜歌讴坎坎鼓,香烟成云神降语。”农人手持收获的稻穗来到庙宇前击鼓讴歌、翩跹起舞,尽情享受丰收的喜悦。

社日还是个畅快饮酒的日子。在这一天,男女老少欢聚在一起,无拘无束饮酒放歌。据说社酒有聪耳明目的功效,清代孔尚任在《节序同风录》中说,用社酒洗眼睛,可以提高视力。《永州府志》记载,在这一天喝酒,可以治疗耳聋。因此,人们无不尽情畅饮,就如王驾在《社日》中所写:“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除了社酒外,百姓还会自制社肉、社饭、社糕、社果等,分而食之,共庆丰收。社糕以面、米制成,在发酵好的面粉中加入果仁、蜂蜜、白糖,然后上蒸笼,社糕就做好了,是老人孩子都喜爱的食物。

社日期间,除了吃美食、饮美酒,还有一项最大的福利——放假。“社日令男女辍业一日,否则令人不聪。”这一天,辛苦了很久的官吏可以放假,“山郡多暇日,社时放吏归”,终年操持家务的妇女也要放下针线活,“今朝社日停针线,起向朱樱树下行”。当然,社日里最高兴的还是小孩子,“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他们不用上学,可以尽情玩乐。人们敲着社鼓,儿童在庆祝活动中嬉戏玩耍,到处是一派喜庆祥和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