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来自家乡的海

辽宁日报 2024年09月25日

《海滨音诗》手稿。该作品是秦咏诚早期代表作,也是《我和我的祖国》的创作来源。 本报记者 谭 硕 摄 (本版图片除注明外由受访者提供)

本报记者 刘臣君

“《我和我的祖国》首版录制的主创人员可以称得上是‘全辽班’,张藜、秦咏诚、鲍延义是大连人。”首版《我和我的祖国》配器、监制范哲明告诉记者,张藜虽不是沈阳音乐学院毕业的,但他1950年毕业于“东北鲁艺”戏剧系(现为“辽宁人民艺术剧院”),与秦咏诚毕业的东北音乐专科学校(原“东北鲁艺”音乐系,现沈阳音乐学院),堪称“师出同门”。

“三个半”大连人令歌曲中的“大连元素”充盈到“处处都有海水的咸鲜味”。

1933年,秦咏诚出生于大连,对他来说,大海是其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秦咏诚的音乐作品中,“歌颂祖国”与“大海题材”占比很大,前者有《祖国,向未来进军》《为了祖国美好的明天》《祖国,我为你歌唱》《我和我的祖国》等数十首。这些作品,以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音乐语汇抒发了对祖国的无限眷恋。而在“大海题材”中,无论是他青年时期作品小提琴曲《海滨音诗》,还是声乐协奏曲《海燕》等作品,都能令人从中感受到大海的气魄和情怀。

同为大连人,张藜和秦咏诚结识后,迅速达成了合作意向。张藜非常喜欢秦咏诚在1962年创作的小提琴曲《海滨音诗》的旋律,他还在此基础上填词,取名为《太阳与大海》。

对于《我和我的祖国》歌词,秦咏诚曾说,自己最喜欢第二段歌词:“‘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浪的依托……’在这里,把个人与祖国的关系比喻成浪花和海的关系。这个比喻以前还没有过,既深刻又有内涵,形象也很优美。”这种审美倾向与秦咏诚的家乡大连有关。而能够写出如此与海相关的美妙歌词,并赋予浓烈的情感,与词作者张藜同是大连人也紧密相关。

不能不提的是,这首歌曲与沈阳音乐学院渊源甚深。沈阳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董蓉介绍:“除了曲作者秦咏诚外,歌曲首唱者是曾任沈阳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的鲍延义教授,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男高音演唱家,也是对沈音声乐教学体系建构贡献不小的音乐教育家,他的学生有张策、李宏伟、王铁刚、丛飞等。”

“从冼星海到李劫夫到秦咏诚,再到我们和我们的学生及他们的学生,沈音人传承了东北鲁艺的精神。”范哲明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