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又一次走进新疆——

八千里路播“春雨” 十三载辽疆不了情

辽宁日报 2024年09月10日

8月30日,辽宁省文化馆志愿者在塔城表演歌曲联唱,现场观众热情互动,并纷纷拿出手机拍照。

本报记者 杨 竞 文并摄

核心提示

天山脚下,大漠边关,汽车驰骋在苍茫辽阔的新疆大地上,历时9天,行程1650公里。8月24日至9月1日,由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办,大连等市文旅局承办的2024年辽宁省“春雨工程”辽宁省优秀群众文化作品展演边疆行志愿服务活动走进新疆沙湾市、托里县、石河子市、塔城市等地,接连献上7场极具东北风韵的演出。

从沈阳到我省对口支援的新疆塔城地区有4000多公里,十余年来,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在新疆累计开展活动近100场,志愿服务项目50余个,惠及群众70余万人次。将文化的春雨洒在新疆大地上,为辽疆两地文化交流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节目不追求高大上,要沾“泥”带“露”接地气

8月25日,顾不得旅途劳顿,来自辽宁的36位群众文艺工作者迅速换装、上妆,争分夺秒地走台排练起来。

20时,新疆沙湾的天依然亮如白昼。离演出还有1小时,广场上已经热闹起来,市民从四面八方会聚于此,抢占“最佳看点”。

“动作再快一点,精神再饱满一点。”上场前,大连市朝鲜族文化艺术馆的导演黄虎哲还在一遍遍地和演员们“抠细节”。据黄虎哲介绍,早在6月,大家就开始精心筹备,从全省40余个节目中选出15个精品节目参加“春雨工程”,其中有曾在辽宁省第十一届群众音乐展演中获一等奖的小提琴和单簧管二重奏《摇篮随想》,获辽宁省第十六届群星奖的无伴奏合唱《酒歌》等优秀获奖节目。节目不追求高大上,必须要沾“泥”带“露”接地气。整台节目都是群文系统的精品,包括歌曲、舞蹈、器乐、魔术等,具有浓郁的东北韵味和地域特色。

21时,随着开场舞《幸福中国一起走》音乐响起,“大戏”开演。身穿绿色长裙的舞者犹如一群灵动的仙子,翩翩起舞,铺展出一幅诗意盎然的画卷。紧接着,小提琴和单簧管二重奏、无伴奏合唱、杖鼓独奏、二重唱、二胡齐奏……一个个特色节目轮番登场。舞台上的流光溢彩照亮观众的脸庞,也触动每个人的内心,现场掌声、喝彩声不断。

2011年,文旅部和中央文明办组织实施“春雨工程”,第一次将文化、志愿、边疆3个元素统一,探索出为边疆地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路径。13年来,辽宁一批批文化志愿者接力奔赴边疆,为当地少数民族观众送去一场场滋润心灵的“文化春雨”。

参加“春雨工程”,都是不计报酬的志愿演出,36名群众文化志愿者全情投入。

琴声悠扬,扣人心弦。乐器表演《爱我中华》一奏响,就赢得观众热烈掌声。这是专为此次“春雨工程”边疆行创作的,小提琴、长鼓、手鼓、伽倻琴等合奏,奏响中华各族儿女对祖国的热爱。小提琴演奏者李金成第一次参与这样的活动,觉得既新鲜又有意义。他说:“在台上演奏时,我非常有激情,因为台下观众真诚渴望的眼神打动了我。”

“台上是演员,台下是搬运工”

此次“春雨工程”活动不仅有大队伍在剧场里、广场上演,还有小分队在村里、博物馆里、草原上演。

8月29日,演出小分队抵达托里县庙尔沟镇。演出中,突然下起了雨。风声呼啸,雨声淅沥,湿漉漉的广场上仍坐着20多位观众,就这样,演员在雨中演,观众在雨中看。

张聪和柳洋演奏的小提琴、单簧管二重奏是第三个节目。小提琴最怕雨,导演决定取消了这个节目。整场演出结束后,演员们正准备上车时,雨停了,张聪和柳洋赶紧上场,为观众演奏一曲《摇篮随想》,得到观众热烈鼓掌。他们表示:“既然来了,就一定要让村民听到小提琴和单簧管的声音,只要百姓爱看,我们就不能辜负每一位观众的期待,这样就不会留下遗憾。”

9天时间,大小演出7场。8月28日,从石河子市坐大巴车一路颠簸10多个小时到塔城市。9天里,36名志愿者以“特种兵”式演出密集转场。大家一下车就化妆、走台、演出,紧接着又马不停蹄地奔赴下一个目的地。

这一路,每一位志愿者都是身兼数职的“多面手”。比如,申咏梅既独唱又演奏伽倻琴,包乌日汗和于果既是主持人又是演唱者。“台上是演员,台下是搬运工”,演员们演出时,抬乐器、搬道具,每个人都是“连轴转”。

最小的演员是9岁的袁唯灵,她和父亲袁泉、母亲郝春琳一起登台演唱《如愿》。小姑娘刚到新疆第一天就发烧了,她服过药后仍然坚持演出,不让上场都不行。面对观众的热情,她对记者说:“这一路虽然辛苦,但看到这么热情的观众,特别是小朋友为我鼓掌,我立马就精神了!”

骆刚和骆强是孪生兄弟,他们的二胡齐奏《战马奔腾》同样深受观众欢迎,将守卫在祖国边疆的骑兵战士保卫祖国、苦练杀敌本领的情景,展现在观众眼前。

用“文化+”打造文化润疆品牌

本溪市歌舞剧院的群舞《中华全家福》,舞出了各民族的大团结,演员们的笑容在全家福中绽放。

8月30日,在塔城地区文化馆剧场演出,古丽娜尔、阿不力木两位老奶奶到现场看节目,脸上一直挂着甜甜的笑容。“分不清哪个节目更好看,因为都好看。”在老人心中,她们对辽宁有着很深的感情。她们告诉记者:“我们看演出的塔城地区文化馆就是辽宁援建的,平常我们来这里唱歌、跳舞,生活很幸福、很安逸,非常感谢辽宁对我们的帮助。”

此次从沙湾市、石河子市、塔城市、托里县到鹿角湾、大峡谷、庙尔沟、红墙博物馆,辽宁群众文艺志愿者与新疆百姓情意绵长。

“春雨工程”文化作品展演边疆行自2011年开始,13年来,辽宁“春雨工程”文化志愿者的脚步一直行走在大美新疆的山水间。

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十余年来,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经线上线下对接,已实施“春雨工程”志愿服务项目50余个,内容包括文化惠民志愿行、艺术创作志愿行、公共文化志愿行、文化传承志愿行、产业共创志愿行等。用“文化+”打造辽宁援疆文化润疆品牌,通过开设“艺术+美育”课堂,搭建“非遗+文创”平台,创新“数字+文化”手段,开展“文化+演出”活动,丰富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供给。

在辽宁省文化馆馆长郑直看来,从辽宁到塔城有4000多公里,参加“春雨工程”是文化志愿者们成长中的一次洗礼,能让他们真正明白奉献的价值和意义。“边疆观众的期待就是我们的动力。”每到一地演出,面对台下观众期盼的眼神、满足的笑容和如潮的掌声,志愿者们都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未来将继续擦亮“春雨工程”这块全国文化志愿服务的金字招牌,将更多优质演出送到边疆百姓的身边,让艺术的春雨滋润更多人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