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保一亩是一亩 补上一棵是一棵

铁岭:抗灾减损力保秋粮稳产

辽宁日报 2024年08月30日

在铁岭县凡河镇沙山子村的一片菜地里,村民张金立边排涝边除草。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本报记者李波摄

昌图县老城镇阳宇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飞手”正在进行“一喷多促”作业。

在开原市庆云堡镇后施家堡村,“飞手”助理正在给无人机填加肥料药剂。音 桦 摄

本报记者 李 波

核心提示

从8月4日辽河洪峰进入铁岭,到8月24日正式出伏,在我省降雨最集中、排涝减损最紧迫的20天里,记者3次深入辽河两岸的铁岭粮食主产区。在昌图县、开原市、铁岭县的农田里,围绕抢排积水、改种补种、雨后田管等保障粮食安全的重点工作进行采访,以同地对比、单户跟踪、地头海采等方式,记录排涝减损的务实做法,定格抢抓产量的忙碌身影。

点点滴滴的精彩瞬间汇聚在一起,就成为铁岭奋力夺取秋粮丰收的坚实脚步。

“四渠连通”作用初显

16.68万亩易涝农田保住了

路边的玉米地,每隔几十垄就会空出三四垄,成为一条天然的水沟,田间积水顺着水沟缓缓流进路边沟。

8月4日,辽河洪峰过境铁岭当天,在昌图县后窑镇船房村采访时,记者被农田里的一条条水沟所吸引。

后窑镇主管农业的副镇长尹航说:“这是条田沟,也叫毛渠,有了它,下再大的雨,农田里的积水都能排出来。”

随后,穿着短裤、水靴的尹航带领记者顺着水流一路前行。“农田里的积水流进的路边沟,也叫支渠;路边沟里的水流穿过涵洞,汇入人工挖掘的斗渠;斗渠里的水流越聚越大,注入大河一样的干渠。”尹航说。

干渠的尽头是紧邻招苏台河的船房排水站,排水站闸门大开,4台大型水泵同时轰鸣着。排水站里的积水被强排到坝外的招苏台河,马上又有积水顺着四通八达的沟渠涌入排水站,水泵昼夜不停地运行,农田里的积水也不断排出。

“这是老一辈留下来的排水工程,看着简易,但每一个细节都饱含着对地势、地形的精确把握。我们镇村两级党员干部要做的就是打通堵点,确保沟渠通畅,这样就能把连续强降水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尹航说。

8月24日,记者与尹航再次来到20天前共同关注过的地块,沿着“毛斗支干”四渠查看玉米长势。农田里,除了紧邻条田沟的一两垄玉米偶有发黄,满眼都是郁郁葱葱,很难相信这里刚刚连续经历了多场强降雨。

后窑镇地处招苏台河和辽河之间,是全县闻名的易涝乡镇。今年,得益于“四渠连通”行动的扎实推进,全镇排水减灾成果显著。据统计,全镇共有2.2万亩农作物受灾,因为排水迅速,仅一半成灾,绝收面积不到三成。

在昌图县,共有13个像后窑镇这样的重点涝区乡镇,因位于辽河、东辽河、招苏台河流域,每年夏天都要防涝、防洪。特别是在2022年汛期,昌图县遭遇9次强降水,由于沟渠不畅、排水站老化,13个乡镇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内涝,大片农作物被淹。

当年秋天,昌图县就开始对涝区进行系统治理。据县水利局农水办主任生涛介绍,全县以“四渠连通”行动为抓手,向上向下同时发力,全力解决干支渠不畅和排水设备老化等问题。

向上,精准把握国家、省市发展政策,结合实际谋划、包装项目,积极争取资金支持。2023年,昌图县争取430万元省级资金,实施了昌图县重点涝区治理工程排水站维修改造项目,对8个重点涝区乡镇的22座排水站进行维修改造。2024年,昌图县委深刻理解“建设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的要求,争取中央资金8960万元,实施昌图县重点涝区治理工程,对13个重点涝区乡镇的82.3万亩农田进行治理。

向下,狠抓工作落实,将沟渠清淤、桥涵疏浚、排水站改造等涝区治理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与各乡镇签订责任状,每周通报工作进展。

在今年汛期来临前,昌图县累计完成四渠清淤1404公里,维修新建桥涵138座,全县58座排水站均达到正常运行标准。“从7月27日开始,我们以多保一亩是一亩的干劲全力排涝,截至8月23日,51座排水站和30台套临时水泵累计开车12284小时,排出积水6657.7万立方米。全县70%以上受灾农田里的积水及时排出,保住易涝农田16.68万亩。”昌图县水利局副局长孙华军说。

“借鸡生蛋”补种减损

为白菜抢回20天生长期

柴油机带动水泵在地头疲惫地轰鸣着,63岁的张金立半蹲在垄沟里小心翼翼地除草,生怕拔出草根时损坏了地膜。

8月22日傍晚,天色已经有些发暗,但在铁岭县凡河镇沙山子村辽河大堤下的一片白菜地里,仍然是奋战状态。村民张金立指着地面低洼处的积水说:“我已经干了两天两宿,估计再干一个晚上,积水就能抽干净。”

这是一片面积为4亩的菜地,上茬的香瓜开园不到10天,就接连遭遇两场大雨。7月末,张金立抓住降雨的间隙,覆膜抢种了下茬。让他没想到的是,刚种下的白菜还没出苗就赶上了新一轮的连续降雨。

不过,再大的雨也难不住种植经验丰富的张金立。8月2日早上,当他看到自家菜地有一半泡在水里时,立刻想出“借鸡生蛋”的一招。在回家拉来水泵抢排田间积水的同时,张金立拿着菜籽到邻近的牛岗子育苗基地,以每棵0.15元的价格代培了5000棵白菜苗。

在此后的半个多月里,铁岭的降雨一场接一场,张金立就一场接一场地排水。“多亏有了辽河干流防洪提升工程,在进行堤防加培时,在石头层下面先修了排水渠,要不地里的水根本没处排。”张金立说。

由于雨水不断,整个菜地因地势高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高处的白菜长势喜人,低洼处则一棵苗也没剩下,甚至地膜表面都覆上了一层泥土。“半个多月了,这片地里的水就没断过,种什么都得涝死,等到水排干净,补种什么也来不及了。”张金立对自己的决定颇为得意,“花点儿钱请人家代培,就相当于自家地里有水的这20天,白菜根本没耽误长,再过两天一移栽,就跟旁边的好苗一样。”

在给记者介绍“借鸡生蛋”的招法时,张金立还设想了秋收后拉着白菜到凡河新区售卖的场景:“一天最少得卖两车,先给老主顾送一车,再到市场零卖一车,只要价格别太低,今年就赔不着。”

面对内涝灾害,靠种地为生的农民不肯轻易放弃,而是以“多收一棒是一棒”“补上一棵是一棵”的韧劲,全力减损。在辽河两岸内涝较为严重的村屯,有的农民提前收获了受灾地块的玉米,有的农民在排涝之后迅速毁种补种,而育苗之后再移栽到水退地块已经成为抢农时的普遍做法。

在村民积极进行生产自救的同时,县、乡两级农业部门也迅速行动起来,组织技术力量深入受灾地区,指导和协调农户、农业经营主体科学排涝、恢复生产。对于村民普遍关注的农业保险理赔问题,各县(市)区主动与承保玉米收入保险、完全成本保险的保险公司联系,督促保险公司早日派人进入现场,提前了解受灾情况。为了确保核灾数据真实准确,昌图县农业农村局还明确规定,保险公司要与乡镇干部共同下地核实受灾情况。

“一喷多促”补充营养

产量形成关键期再现农忙潮

在铁岭,进入处暑后,持续了一个月的降雨终于结束,昼夜温差逐渐增大。这时候,正是大田作物灌浆鼓粒的最佳时期,甚至可以说是铁岭农业进入到决定全年产量的关键期。

这个时节行走在铁岭乡间,随处可见“飞机满天”的另类农忙场景。

8月23日下午,在开原市庆云堡镇后施家堡村,一片叫南背河地的农田边上,女“飞手”霍阳正操作一架无人机进行“一喷多促”作业。无人机落地后,迅速更换电池、填加已预调好的肥料药剂,霍阳轻按手柄,无人机再次腾空而起,进入玉米地上空开始均匀地喷洒肥料药剂。

“一喷多促”作为粮食作物产量形成期加强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技术,可以通过科学喷施叶面肥、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菌剂和杀虫剂等混合液,实现对农作物的多重促进。

由于“一喷多促”作业对轻灾作物生长恢复、提升产量有明显作用,这片背靠辽河的玉米地按照受灾地块优先安排的原则列入喷防作业范围。村民告诉记者,两年前,这片地因为内涝几乎绝收,今年的雨水比两年前还大,却因为排水沟渠通畅,400亩玉米全都保住了。经过这次“一喷多促”作业,将会实现稳产。

同样进行“一喷多促”作业,在昌图县老城镇的阳宇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看到的是四组无人机同时出发的大场面。

作为规模化实施“一喷多促”作业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阳宇合作社在进行飞防作业的同时,还要完成作业地块与非作业地块的对比,对作业效果进行评价。合作社理事长李忠华说:“这两年,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我们把田啊渠啊路啊全都修了,极大提升了农田排水能力。今年合作社共流转土地1.55万亩,过水面积就100多亩,而且雨停之后水就迅速排出去了,没有成灾。”

虽然没有受灾,但李忠华肩头上的压力并不小。“现在正是玉米灌浆形成籽粒的关键阶段,也是全年产量形成的关键期,田间管理上去了,就能提升产量。这时候进行‘一喷多促’作业可以说是恰到好处,大家的热情特别高,我们代管的农户都争着抢着要先飞自己家的地块。”李忠华说。

在大田作物产量形成关键期,铁岭市紧紧抓住“一喷多促”这项惠农政策,以高标准落实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针对过水没成灾和轻灾的地块,优先安排飞防作业稳定粮食产量;对于关键技术集成地块和高标准农田,要全量保障“一喷多促”作业面积。据铁岭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雷达声介绍,今年铁岭市共有253.16万亩粮食作物实施“一喷多促”作业,占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的1/3,为实现秋粮稳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记者手记

乡镇需要这样的“七通一平”

“七通一平”源自“三通一平”,起点在深圳。

深圳原本是个小渔村,建设之初,为了让港商来了就能开工建厂,深圳先平整了场地,开通了公路,接通了水电。“三通一平”,是建设项目开工的前提条件,也是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后来,各地的开发园区纷纷跟进,不仅实现了道路通、电力通、给水通,还增加了排水通、热力通、电信通、燃气通,并以“五通一平”“七通一平”之类的称谓来表述,彰显公共服务水平,吸引投资。

如果把乡镇看作是园区一样的发展单元,做到怎样的“七通一平”才能加速推动振兴呢?

今年汛期在昌图县采访,乡镇干部在提到排涝减损时都有些兴奋。有人说,村民每天都到排水站察看开机情况,还当面表扬了“四渠连通”行动;有人说,村民特别认可“一喷多促”作业,争着抢着要把自家的地先飞了。在描述这些场景时,每个人的脸上都有工作得到认可的喜悦和自豪。

村民的表扬源于排出积水能实打实地减少损失,源于飞防作业能实实在在地多打粮食,正是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让村民对政府部门的工作有了朴素的理解。其实,无论是“夏病冬治”进行涝区治理,还是把握政策拓展“一喷多促”作业面,这些公共服务及时解决了村民的“急难愁盼”问题,获得肯定顺理成章。

就像“七通一平”能助推园区加速发展一样,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也能加速乡村全面振兴。有乡镇干部在总结今年汛期情况时说:“水比两年前大,灾情却比两年前小,丰收有望。”

需要注意的是,与服务开工建厂的园区不同,在广大农村地区,经营主体是广大农户和农事企业,公共服务一定要紧盯大地,真正问需“种管收”。在粮食主产区,要在“旱能浇、涝能排”上下功夫,而在特色产品丰富的山区,打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邮路,可能就是优先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