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文化力量 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辽宁日报 2024年07月04日

刘丽霏

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提供文化滋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民本思想、道德规范和价值理念,是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资源。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实现铸魂育人目标,就要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赓续历史文脉,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提供文化土壤和教育源泉。

教育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显著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展现了中华儿女深厚的爱国情怀。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充分挖掘和讲好中华民族反对民族分裂的团结抗争史,讲解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等英雄豪杰所展现出来的民族气节和浩然正气,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培养学生厚植爱国情怀,激荡爱国之情。

教育引导学生牢记使命担当。中华民族在自身文明发展中,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历久弥坚,对培养青少年树立崇高理想具有重要价值。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将富有正能量的历史典籍、历史典故、先贤人物等元素融入思政课,引导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文化养分,坚定文化自信,端身正己,始终保持谦虚好学、待人以宽的态度。要灵活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教育学生胸怀家国、胸怀天下,立志成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传承革命文化,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注入红色基因

革命文化是党在长期的艰苦奋斗历程中所淬炼出的文化精华,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文化能够为思政课建设提供深厚力量。革命文化与思政课在育人方面价值逻辑统一,目标功能一致,是新时代铸魂育人的重要依托,是滋养青少年深化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的文化养分。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要充分挖掘革命文化资源,运用好无形的精神力量。

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革命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之中。要向学生讲述中国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事迹,带领学生从革命文化中感受中国共产党人信念坚定、百折不挠,践行初心、勇于担当,救亡图存、顽强拼搏等品质,提升思政课的感染力。应通过课堂专题教学、情景式教学活动,讲好红色政权从哪里来,新中国怎样建立以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红色往事,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引导学生将家国命运与自身发展实际相结合,顽强拼搏、砥砺奋斗。

历史记忆历久弥新,革命精神传承永续,推动学校与红色基地开展协同育人,促进信息共建、资源共享,为思政课建设提供实践教学的生动素材。比如,在辽宁地区的学校,可以深入利用和挖掘辽宁“六地”红色资源,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进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辽沈战役纪念馆等地进行参观学习,了解红色精神、红色故事、红色历史,赓续红色血脉,感受革命文化,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感,发挥好革命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学生深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教育引导学生传承革命精神,砥砺强国之志。

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赋能,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提供创新活力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萃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精华,批判地学习借鉴了国外文化成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丰富思政课教育内容,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赋能思政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要讲好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引导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特别是深入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要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故事,展示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的生机与活力,指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理想。

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赋能思政课,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要大力弘扬奋斗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真善美,凝聚价值共识,提高道德修养,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