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经验向全国推广

辽宁日报 2024年06月23日

本报讯 记者王海涛报道 截至今年5月底,朝阳市优良天数比例88.8%,排名全省第二位;去年造林 90.4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至37.9%。前不久,生态环境部对31个城市2023年生态环境保护典型做法予以通报表扬和推广,朝阳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强化生态保护建设经验向全国推广。

朝阳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把建设美丽朝阳摆在振兴突破的突出位置,多次专题研究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碳达峰碳中和、督察整改落实等重点任务,制定三年行动美丽朝阳建设专项方案,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取得积极成效。

——坚持标本兼治,朝阳市全力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2020年全省普查结果显示,朝阳市沙化、荒漠化土地总面积800.9万亩,其中沙化土地占全省沙化土地面积的8.68%;荒漠化土地面积742.5万亩,占全省荒漠化土地面积的100%。

推进生态修复与建设,朝阳市直面现实,久久为功,坚持科学推进防沙治沙。特别是去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后,朝阳市迅速行动,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防沙治沙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和荒漠化综合防治行动方案、废弃矿山复绿工作方案,严格落实“林长制”,推动实施自然资源及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等六大工程,精准实施退化林修复、造林抚育、退化草原修复等项目。

实践中,朝阳市摸索出了“封飞造”同步、“乔灌草”结合、“节固锁”并举的防沙治沙模式。

在厚植振兴发展生态底色的过程中,朝阳市不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2023年,朝阳市造林90.4万亩、修复退化草原101.4万亩、废弃矿山复绿2.8万亩、治理沙化荒漠化土地4.5万亩、水土保持综合治理18.5万亩,工程总量居全省第一位,森林覆盖率提升至37.9%。

在朝阳,生态保护的另一个重要举措是加快推动绿色转型。当地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全市光伏和风电总装机容量已达574.4万千瓦,占全口径装机容量73.4%,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67.2%。投资28.5亿元,完成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项目196个,凌钢、朝钢实现清洁运输。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4家、省级绿色制造单位34家,国家级绿色矿山5座、省级39座。2023年全市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5.9%。建成绿色交通运营中心,262台纯电公交车投入使用。

——坚持综合施策,朝阳市扎实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上世纪90年代的朝阳,每年6级以上大风60多天,风沙较大,好天不多,空气质量较差。

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朝阳市治理改造散煤1.4万户,完成率92.2%。出台秸秆焚烧管控实施方案,压实属地四级防控责任,秸秆“五化”综合利用率达到93.7%……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PM2.5平均浓度排名全省第三,同比改善5.5%;优良天数比例88.8%,排名全省第二位。

朝阳水资源相对匮乏,人多水少,水资源分配不均,而如何管好水用好水,成为一道必答题。

治水,朝阳市聚焦“点面结合”,持续强化河湖长制走深走实,幸福河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在“点”的打造上,以朝阳市大凌河水利风景区、凌河第一湾、北票市天鹅湖为切入点,持续提升沿河百姓“幸福指数”。一体推进治水治城,实施主城区什家子河、北票东官营子河、建平第二牤牛河城区段河道综合治理,新增城市水面1454亩,生态绿化1304亩,生态净化湿地550亩,河道防洪能力大幅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在“线”的突破上,水利部门以河道工程建设为主线,不断推进健康水生态建设。截至2023年末,共实施了大凌河防洪治理项目14项,治理河长约120.83公里,对大凌河进行了系统治理。同时,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坡耕地、荒山、沟道综合治理,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123平方公里。

在“面”的强化上,通过开展一系列专项行动,全面加强河流岸线管控,推进涉河问题整改,河湖面貌、河湖秩序持续向好。

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朝阳市严格落实河长制,累计巡河8.03万次,解决问题944个。245个入河排污口全部完成整治任务。新改扩建喀左、建平污水处理厂。截至今年5月底,13个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水质指数排名全省第二。

朝阳市持续打好净土保卫战。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1296个行政村开展垃圾分类,占比96.5%,72个村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并投入运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实现全覆盖,全市综合利用率90.2%,排名全省第一。

今日朝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努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为美丽辽宁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