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鹤篇”舞蹈快闪活动让传世名画“动”起来。本报记者 孙海涛 摄
本报记者 吴 丹
近一段时间,来辽宁省博物馆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观众尤其多。10时,悠扬的音乐在一楼响起,两侧扶梯上,两队身着白衣、裙袂翩翩的舞者摆出优雅灵动的造型,顺梯而下,迈着轻快的舞步奔向大厅正中。观众被这一情境吸引,呼啦啦地围过去,忙不迭地拿出手机拍摄。
这时,几块巨大的石青色纱幔从空中高悬下来,以简约的意向将现场幻化为具有东方美学气韵的舞台。踏着舒缓婉转的旋律,伴着浑厚悠长的吟诵,青年演员们以仙鹤之姿展翅、亮相。石青满染,斜射的阳光投映在纱幔上,舞者头上发髻顶端那抹鲜艳的红,以及颤动的白色羽毛,甚为醒目。
“这不是跟《瑞鹤图》上鹤的姿态、分布位置一模一样吗?”有观众一眼就认出来,跟身边人说。
开场和结尾处,20名男女演员的两次定格完美还原了传世名画《瑞鹤图》中瑞鹤与祥云萦绕飞舞的景象。尤其是由李博和马连慧二人扮演的落在端门的两只鹤,惟妙惟肖——左者昂扬,如君子振衣;右者静立,若处子出尘。
约3分钟的快闪表演呈现的是《国宝辽宁》系列中第二个精品舞蹈节目《国宝辽宁·瑞鹤篇》的部分片段。该舞蹈以辽博镇馆国宝之一的《瑞鹤图》为创作蓝本,以男女群舞形式呈现群鹤昂扬展翅的力量之感与祥瑞之意。画中的仙鹤跨越时空飞入当代,化作俊朗的少年和袅娜的少女,挥袖起舞间有刚劲之力和灵动之韵,让“翼翼金甍绕彩霓,鹤仙二十恰来仪”有了生动具体的表达。
“《瑞鹤图》创作于公元1112年,作者是宋徽宗赵佶。那一年的正月十六,他在端门参加活动,突然天空中出现群鹤,他认为这代表了祥瑞,就画了下来。”辽博副馆长董宝厚介绍,《瑞鹤图》表现了群鹤翻飞的百变姿态,画面构图、色彩与技法精妙绝伦。“如何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式,让《瑞鹤图》与观众产生更多的互动,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这次以舞蹈的形式还原了《瑞鹤图》的神韵,相信会给观众带来观画之外的特别体验,对宋代美学产生更深刻的认识。”董宝厚说。
辽宁歌舞团(辽宁民族乐团)党委书记、副团长马玉丽表示,这个作品的创排于去年下半年启动,力求在形象塑造和肢体语言表现上更像高洁的鹤,更重要的是突出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体现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无限向往和不懈追求。舞蹈既具有宋代传统美学气韵,也融入了当代人对历史文化的理解,是更加符合现代观众审美的创新表达。“终于把这个舞蹈跳给观众看了,我们非常兴奋,大家的掌声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作为文艺工作者,讲好辽宁故事、推广宣传辽宁国宝,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演员李博说。
“瑞鹤篇”舞蹈快闪活动带给观众沉浸式体验,拉近了古画与现代人的距离,唤醒了更多年轻人内心的文化自信和情感共鸣。“看完之后深受震撼,演员们的表演活灵活现,感觉像有仙鹤在身边飞翔。同时也激发了我对古画的兴趣。”观众王谦激动地表示。
据了解,为了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加快培育壮大文体旅领域新质生产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辽宁特色的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新路线,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依托辽宁的文物和文献资源,组织辽宁歌舞团、辽宁省博物馆共同创排系列舞蹈精品《国宝辽宁》,以舞蹈艺术诠释文物精髓,用跨界融合的方式让辽宁国宝活起来。目前该系列初步选定了6个书画类、6个器物类国宝作为创作题材。“我们以玉猪龙为核心贯穿整个系列,把《国宝辽宁》的多个精品节目串联在一起,打造成一部高水准的文艺作品。”马玉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