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宁遥 刘玉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伟大精神永远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以其深远的精神内涵凝结成独特的文化标识,清晰地呈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伟大实践,为办好思政课提供鲜活素材。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实践教学“大课堂”和数字思政“新阵地”,发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将党的历史和伟大精神讲深、讲透、讲活,强化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融入课堂教学“主渠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课堂教学是高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教学课堂,不断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引导学生坚定政治立场,筑牢思想防线,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勇担时代重任,自觉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青春力量。
一是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深刻内涵,理清其历史逻辑和价值意蕴,结合思政课程的侧重点,统筹规划,运用矛盾分析法抓住融入的切入点,将其巧妙融入教学设计中,提高教学时效性。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形成以历史为主线,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为融入重点,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伟大精神的历史演变过程、人物故事融入教学,以丰富、生动的细节立体呈现,使学生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精髓要义和内涵特征。二是创新课堂教学方法。顺应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情感诉求,秉承以学生为主的理念,变革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从沉浸式的现场教学入手、从体验式的红色遗迹切入、从打动人的故事讲起,拉近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不断提高教学技巧,增强教学亲和力和感染力,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三是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效结合。充分利用多学科背景的广泛性和互补性,协同发挥各学科知识禀赋的比较优势,打破学科壁垒,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有效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中,拓宽思政育人渠道,使高校各个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更鲜活,通过思政课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加快形成全方位立体式协同育人格局,提高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融入实践教学“大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把思政课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际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激励学生不忘先辈的付出与牺牲,知史爱国,自觉传承红色基因,汲取精神力量,明确历史使命,提升思想境界。
一是组织参观红色基地开展实践教学。革命遗迹、革命遗物等红色遗存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组织带领学生参观革命遗址、革命先辈纪念馆、烈士陵园、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地,拓宽教学“半径”,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有机结合,打造集理论学习、现场教学、亲身体验于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教学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通过真实情境感悟红色文化精神力量,体会伟大精神的深厚内涵,升华学生思想,滋养学生心灵,达到育人效果。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利用文艺表演、知识竞赛、情景剧、辩论赛等形式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利用青年节、建党日、建军节、国庆节等重大纪念日开展系列教育活动,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加深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理解,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三是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乡村、社区和工厂,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理论宣讲、“三下乡”、创新创业实践等活动,将校园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爱国心、强国志和报国行自觉融入实践中。
融入数字思政“新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万物智能互联时代。”“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应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发挥现代网络教育的便利性、开放性、互动性和共享性等优势,打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数字化传播阵地,传播中国声音,讲好红色故事,使其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是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微信、抖音、快手等大学生常用的APP平台,推动课内显性教学与课堂外隐性教育协同育人。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技术精准投放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相关内容,以感染力强的文字表达、丰富的视频和图片内容,多角度展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明确方向,砥砺品格。二是打造虚拟仿真平台。利用AR、VR、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集视听、感触为一体的多维立体虚拟实验室,将物理空间的思政教育元素扩展至虚拟空间。通过虚拟实验设备还原直观、生动、形象的仿真场景,打造“红色沉浸场域”,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与资源,实现理论学习与真实体验的良性互动。三是重视网上学习教育。互联网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要创新。在思政课数字化阵地建设中,借助新阵地、新形式阐释和弘扬好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引导学生做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忠实学习者和实践者,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本文为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地方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L21BSZ07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