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学术论坛暨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院十周年系列学术活动在东北大学举行。会议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主题组织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研讨交流。来自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海南大学、东北大学等单位的多名专家学者作了发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这一重要论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专家学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而且是不断推进文化繁荣发展、丰富现代化文明形态的伟大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相协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文明。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需要。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前进方向。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不仅有利于理解文化与文明的内在关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形成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性认识,而且对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也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学者认为,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两个结合”是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要深刻理解“两个结合”对于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比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汲取其中优秀文化基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价值导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大同理念、自强精神等优秀基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文化资源、精神力量,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专家学者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贯穿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根本遵循。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互动中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新的文化使命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回应着时代之需,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科学把握,传承和遵循着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文化基因与文化精神。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新的文化使命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是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充分体现,彰显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
专家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路径、规模、发展与价值等维度超越了西方现代化道路,开创了崭新的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要有新动能,必须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需要,是确保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需要,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同时要培养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型人才,以科技创新推进劳动资料升级、劳动对象拓展,提高生产力要素组合协同效率。
本报记者 张 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