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辽宁日报 2024年04月11日

刘羽婷 董瀚琦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品质以及独特的价值体系。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增强文化自信自强的根本依托,是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新征程,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主体性重大论断的重要意义,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不断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力量。

坚守正确方向。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文化实践中体现出来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集中体现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自觉和自信。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因此,不断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就要坚定文化自信,全面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

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新时代新征程,巩固文化主体性,我们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为基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研究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和价值观念,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展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不断增强中国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使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在新时代巍然耸立。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进一步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指导思想。巩固文化主体性,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特别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深入把握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明确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确保文化主体性在正确道路上不断巩固。要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媒体,在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上坚定立场,发挥好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激发创新活力。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建立起来的。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持续巩固文化主体性,要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谱写中华文明当代华章。

推进“两个结合”造就崭新文化生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不断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就要推进“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的关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坚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造就崭新的文化生命体,巩固文化主体性。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的生命力来源于丰富的社会实践,巩固文化主体性、坚定文化自信也离不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要借助先进技术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培育文化发展新业态,以“文化+”理念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坚持开放包容。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我国要建构同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就要在推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彰显中华文化的优势特色,这是巩固文化主体性、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要深入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中华文化自古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造就了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展开,我们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将其转化为自身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要推动不同文明实现和平共处、和合共生。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都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要推动建立国际文化交流合作长效机制,最大范围内实现文化领域成果共享,最大程度上促进文化要素高效流通。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增进价值共识,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绘就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同心圆,在各国文明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良好氛围中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

(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