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这样过年

辽宁日报 2024年02月08日

刘逸南

如果把历史的指针往回拨1000年,我们将抵达宋朝,接触到另一场别开生面的春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数百家店铺和数千个人物,把宋朝城市的生活记录得细致而真实,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人对于生活质量、文化娱乐的追求与现代人并无太大差别,甚至于现今的新年习俗很多都能从宋朝找到源头,活色生香的各类年俗既有市井之中的人间烟火,又有朝堂之上的盛大庄严。

宋人重视过年,因为我国古代是农耕社会,在自然节律的更替之际,人们一方面盘点一年收成,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仪式习俗寄托对来年风调雨顺的期盼,而平民化、商品经济的发展,更将宋朝新年的热闹气氛推向高峰,与民同乐成为时代的主题,勾栏、茶馆、酒楼等娱乐场所应接不暇,晓市、夜市、商铺不再拘泥于时空界限。宋人的年俗究竟有多讲究?祭灶神、鞭春牛、大傩仪、五辛盘、屠苏酒、大朝会、观百戏、赏花灯……上自天子下至百姓,无不投入这场举国欢庆的盛事之中。

在食材极其丰富的宋朝,年夜饭更是拥有无限的可能。在年夜饭上,宋人也毫不含糊。《武林旧事》《梦粱录》等书中就记载了200多种食物,从蔬菜水果到肉类,从腌制凉拌到烧烤,光馒头就有寿带龟、子母龟、欢喜、捻尖、剪花、小蒸作、骆驼蹄、大学馒头、羊肉馒头九种。七碟八碗堆满餐桌,有鸡有鱼,有荤有素。

说到宋人过年都有哪些好玩的活动,最热闹莫过于除夕夜了。

《梦粱录》里记载:“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岁之安。”

和今天一样,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前几日早早备好的门神、春联、年画都拿出来了。一番忙碌之后,屋内屋外,焕然一新迎接新岁了。

不仅如此,宋人过年期间,每天都有各色艺人表演各种娱乐节目:魔术、杂技、说唱、歌舞、杂剧、蹴鞠、猴戏、猜灯谜……所谓“奇巧百端,日新耳目”。

文人雅士则通过宋画鉴赏、古琴演奏、南宋花艺等多种雅集形式进行社交娱乐。一群文人雅士相聚一堂,以文会友、饮酒斗茶。

小孩子也有不少娱乐方式。他们不仅能拿到长辈给的压岁钱,还会跑到外面,绕街唱儿歌:“卖痴呆,千贯卖汝痴,万贯卖汝呆,见卖尽多送,要赊随我来。”儿童们以此相戏谑,寄托的却是人们希望来年变得聪明的意愿。

苏东坡写过三首诗,分别为《馈岁》《别岁》与《守岁》。其中《馈岁》描写乡亲们挨家挨户拜年,彼此赠送礼物;《守岁》描写小朋友们在除夕当晚兴奋得整夜不睡,一直玩耍到天明。

南宋临安城,除夕守岁的规矩是小孩值夜、大人休息。据《武林旧事》记载:“小儿女终夕博戏不寐,谓之守岁。”年夜饭后,由小孩子负责守岁,享用十般糖、澄沙团、蜜姜豉、蜜酥等各色“消夜果”。小孩们兴高采烈,围着火盆放鞭炮、吃甜食、耍铜钱,熬一个通宵,他们的父母却无须如此,尽可以早早地上床睡觉。这般奇怪的做法看似不合理,但却藏着大学问呢。除夕之前大人整日奔忙,到了正月初一还要四处拜年迎客,除夕夜需要好好休息养足精神;而孩子们为了过年一直盼着非常兴奋,勉强让他们早早休息未必能够成功,加之第二天去拜年会有很多繁文缛节,带着孩子更像是去讨要压岁钱,颇有瓜田李下之嫌。同时从大年初一到初三,朝廷解除禁令,街上玩具摊、糖果摊、游艺场对孩子们的诱惑很大,为了保住钱包,大人希望孩子们大年初一能够好好睡上一觉不捣乱。当然,家长们是不会把这些原因告诉自家孩子的,他们只会向孩子说一句谚语:“守冬爷长命,守岁娘长命。”为了自己父母能长寿,孩子们当然会乖乖守岁了。

中国人过年都会在自家房门上贴年画、贴春联。现代人这项工作往往在除夕来临之前就已经完成了,但大宋朝却不是这样。宋人贴门神的时间比较晚,大年初一早上才会去做这件事,如果要探寻文化内涵,你会发现其实他们比我们要认真讲究,他们除了贴门神,还要在门上挂桃符和桃板,主要是为了驱邪避灾,祈求新年好运。宋代的“桃符”,其实就是今人所说的“春联”,因为以前的春联不是写在纸上的,而是写在桃木板上,故有“桃符”之名。王安石诗云:“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写的就是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