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坤
在辽宁,随便走进一家政务服务中心,都会看到一本《办事不找关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不但可以通过《指南》详细了解办事流程、所需材料,还能了解到哪办、找谁办。《指南》还有电子版,即便人不到办事大厅,也可以通过辽宁政务服务网、“辽事通”APP选择相关部门查询下载。为进一步提高企业群众办事效率,政务服务中心还提供全周期的“代帮办”服务,有人替跑腿、靠前办。
政务服务不再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取而代之的是“门好进、脸好看、事好办”。不久前,在营口市老边区政务服务中心,闫英食品坊负责人吕俊瑞就经历了一次让他十分满意的服务体验。“一次性提交材料,半天就拿到营业执照,工作人员服务周到。”他说,这和过去到大厅办事的感受完全不同,真有一种“清风拂面”的感觉。
让企业群众有如此感觉,离不开“办事不找关系、用权不图好处”理念在全省各级政务窗口的不断强化。2023年,省纪委监委联合省营商局严密组织,在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推进“办事不找关系”改革,开展“清风辽宁政务窗口”评选活动,从企业群众身边的政务服务窗口开始整治,以纪检监察“硬约束”助力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以政务“小窗口”培育营商“大环境”,带动引领作风“大转变”,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以编制推广《办事不找关系指南》为载体,督促各政务服务部门及窗口单位公开权力清单,明确禁办事项,推行容缺办理,压减权力设租寻租空间,破解“关系文化”积弊。
在沈阳,市纪委监委联动市营商局组织43个市直部门、395个区级部门、179个街道、2217个村(社区)和946个企事业单位,根据国家、省、市出台的最新政策、法规,更新调整原有办事流程,编制《指南》,让企业群众对办事流程一目了然。在大连,全市各窗口单位紧扣不找关系路径、合规办事流程、违规禁办清单及容缺受理条件等细化《指南》,向社会公示,接受公众检验。省纪委监委联动省营商局通过政务服务平台、“辽事通”以及“辽宁阳光三务”平台等,在线上同步公开《指南》内容。
据统计,全省各级政务服务部门及窗口单位已通过编制《指南》,核定权力事项52.4万项、违规禁办事项15.3万项、违规禁办情形32.2万种;各级窗口单位绘制办事路径图3.9万张,确定“容缺办理”事项12.8万项、可容缺材料16.5万种。
开展“清风辽宁政务窗口”评选活动,监督推动政务服务部门和窗口单位主动创新、推动改革,不断提升企业和群众的体验感和满意度。海城市政务服务中心无差别跨省通办综合窗口,真正实现了“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市政务服务中心32个职能部门,创新审批“1340”海城模式,即1日开办企业,3日办结不动产登记证,40日完成建设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全过程。辽阳市太子河区推出延时办、上门办、代帮办等措施,解决企业和群众上班“没空办”、下班“没处办”的问题。铁岭调兵山市税务局创新推出“无忧办税”工作机制,建设“网上办税为主、自助办税为辅、窗口办税兜底”的三级办税服务体系及“5+2”延时服务制度,“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他人”。
各级纪委监委机关把评选“清风辽宁政务窗口”与营商环境问题“万件清理”监督行动、“鼓励担当作为监督行动”结合起来,推动形成叠加效应和更大治理效能。
营口市纪委监委成立督导检查组,采取“体验式”模拟办事流程、“沉浸式”暗访、深入群众交流等方式对政务服务单位工作情况开展全天候监督,针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下发工作提示函,持续打造“办事不找关系、用权不图好处”的“清风名片”。铁岭开原市将“云平台”监督发现的问题纳入全市营商环境考评体系,每月进行考评打分,考评结果作为实绩考核和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切实督促各部门“一把手”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平台使用以来,发现并整改破坏政务服务环境问题122个,约谈相关部门负责人64人次。
如今,在“清风辽宁政务窗口”的示范带动下,“清风干部”“清风岗位”“清风单位”等“清风”典型竞相涌现,领导干部深入一线、“蹲点式”解难题,用心用情用力为企业和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已成为“新常态”,赢得了企业群众的盛赞。
在省委、省政府组织的全省民营企业家早餐会上,25位与会民营企业家对辽宁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表示高度认可。问卷调查显示,企业和群众对辽宁营商环境总体满意度达95.45%。
“我们将把清风正气作为推动发展的最好营养,引导全省各级党组织及党员干部持续转作风、优环境、抓落实,在服务企业和群众中践行使命担当,不断擦亮‘清风’品牌,为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贡献力量。”省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