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博“合规同矩”文物精品展开展

百余国宝诠释正体书法源流演变

辽宁日报 2023年11月28日

晋 佚名书曹娥诔辞卷

清 雍正十三年诰命卷

本报记者 朱忠鹤 文并摄

核心提示

11月24日,“合规同矩——辽宁省博物馆藏正体书法精品展”在正式启幕。在为期3个月的展览中,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流传千年的正体书法艺术作品,还可以在百余件文物中真切感受到中国正体书法之源远流长。据介绍,这是辽宁省博物馆首次举办正体书法主题文物展,且所有文物均为辽博馆藏。

青铜器、漆器等文物助阵 梳理正体书法变迁

“合规同矩——辽宁省博物馆藏正体书法精品展”设在辽博一层2号展厅。11月26日,不少闻讯而来的观众在展柜前驻足停留,静心欣赏书法艺术臻品。

据展览策展人、辽博学术研究部副研究馆员张盈袖介绍,该展览共分“正体的范畴”与“正体的应用”两部分。在“正体的范畴”部分,又细分为篆书、隶书和楷书三个单元;“正体的应用”则由实际应用、文书官样和字书字样三个单元组成。

为了立体且生动地诠释中国正体书法“合规同矩”这一主题,此次辽博巧妙地将馆藏的110余件书法、青铜器、漆器等珍贵文物嵌入各自展览板块,以物说史、以物释史、以物证史,用文物证明中国正体书法的源远流长与历史变迁。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连续性文明建立在共同文化,尤其是共同使用方块汉字的基础上。汉字既是维系中华文明连续性的纽带,也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载体,作为汉字重要组成部分的正体字,意义尤为重要。

张盈袖表示,所谓的“正体书法”,是相对于“草体”或“俗体”而言,也就是说,“正体”是在比较郑重的场合使用的正规字体。狭义的“正体”,则指的是从周秦汉晋至唐书体演进发展的过程中,传承下来的正规典范式样,包括西周的金文、秦的小篆、东汉成熟的隶书、魏晋至唐的规范楷书。

“相对于‘正体’来说,我们熟悉的草书、行书等,都不属于这个范畴。”张盈袖说。

对此次展览,沈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卢林给予高度评价。卢林表示,此前他也在国内不同地方参观过书法作品展,但以古代优秀书法遗迹为内容,并冠以“正体书法”之名的展览,这是他第一次听说。辽博此次推出以“合规同矩”为主题的正体书法展览,既让书法爱好者体察古人对汉字的敬畏,透过文物知晓正体书法的规范与严谨,回应了现在书法界存在的“狂怪体”“江湖体”。同时,也通过文物的不同角度,充分挖掘文物价值,发挥文物最大作用,“这是一次值得关注的展览”。

以“帖”证史

多件珍贵文物首次亮相

记者在“合规同矩——辽宁省博物馆藏正体书法精品展”现场看到,《曹娥诔辞卷》是整场展览的“明星文物”,不少观众围着这幅书法作品体味1600多年前的书法风尚。

据悉,《曹娥诔辞卷》也叫《升平帖》,这是因为在整幅作品书心的位置,有“东晋升平二年”的署款。曹娥,东汉时期一名女子,她为了寻找溺江而亡的父亲舍身投江。东汉元嘉元年(151年),上虞县长度尚以彰其孝行,为孝女曹娥立碑。“曹娥诔辞卷”是辽博收藏的重点文物之一。此卷绢本小楷书是为表彰东汉烈女曹娥而作的诔辞,内容与《后汉书·列女传》及《世说新语》大多吻合。

对该幅作品,历史上有“王羲之所书”和“东晋佚名所书”两种观点。这幅书法作品除了反映东晋时期楷书趋于成熟这一特点外,在书心的位置,还有唐代怀素等人的题名和观款;在卷后,有南宋的宋高宗赵构,元代赵孟頫、乔篑成等十余人的题跋。尤为难得的是,在书心上方还有韩愈的楷书题名。这是现今唯一存世的韩愈墨迹,其字端正、质朴,能见书家崇古之意、方正为人。可以说,这些题跋与正页共同凸显了这幅书法作品的珍贵。据悉,“曹娥诔辞卷”真品在此次展览中只展出30天。

除了晋佚名书《曹娥诔辞》外,包括宋张即之书《华严经卷》、元《杨维桢为周文英作诗志传卷》等10件一级文物也在此次展览中与观众见面。另外,《康熙五十二年勅命卷》《雍正十三年诰命卷》、左宗棠等人奏折等不少辽博馆藏文物首次亮相。

《雍正十三年诰命卷》包首为红地彩织缠枝花织锦。三个诰命是雍正十三年(1735年)皇帝为骁骑正参领兼户部云南司员外郎姚应鹏本室妻室、父母、祖父母所下诰命。此诰命是赤橙黄赭紫五彩织锦云纹地,用满汉两种文字墨书而成。

北京市民张德庆专门奔着“合规同矩——辽宁省博物馆藏正体书法精品展”而来。在认真参观完所有文物后,张德庆竖起了大拇指,“通过这个展览,知道了正体书法的演变过程,很难得,也令人难忘。”

据悉,整个展览将于明年2月24日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