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自然中探险去

辽宁日报 2023年10月23日

李海卉

钱钟书和杨绛在牛津大学时,每天早饭后、晚饭前都要出门散步,两人说这是一种“探险”,“总挑不认识的地方走,随处有所发现”。汤欢说:“我很喜欢‘探险’这个词。只有童心未泯的人,才会将寻常的散步说成是‘探险’。只要孩童般的好奇心还在,探险的旅程就可以随时开始。”

王维诗中的“红豆”是哪种红豆?龙猫住的那棵树是樟树还是橡树?汤欢的《古典植物园》就是顺着古典艺术长廊开启的自然探寻之旅,寻找古典诗意的草木天地。该书被评为2021“中国好书”。如今它的第二部来了,《古典植物园2:传统文化中的草木之美》续写传统文化中的自然探寻之美。被誉为“本土《昆虫记》”的优秀科普作品《追随昆虫》的第二部也来了,在《追随昆虫2:暗夜舞台与迷雾中的推理》中,作者杨小峰带领读者步入虫界悬疑剧场,提出城市自然漫步的新思路。

探寻古典诗意草木之美

《古典植物园2:传统文化中的草木之美》一书中呈现了40余种古典文学艺术中的植物,150余幅花卉、博物和本草插画,160余首历代经典古诗词,480余则历史、本草文献,作者汤欢带领读者走向由植物通往文学、历史、艺术的世界。

《古典植物园》从第一本到第二本,80篇文章,汤欢都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写成的。“虞美人”与虞姬有关系吗,与罂粟有何区别?这本书里有很多我国传统的园艺花木,例如海棠、石榴、牡丹、木芙蓉、山茶,它们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诗经·郑风》里的“勺药”究竟是不是芍药?《东风吹遍百花开》这幅画,为何位居C 位的是黄葵?作者在众多的文献中找到可供利用的资料进行解密。

古代花鸟画、西方博物画、日本本草图谱、浮世绘中的植物,汤欢想要去了解它的前世今生,寻找答案、了解历史、挖掘故事的过程,也未尝不是一种探险。作者从杏花写到巴旦杏,才知道凡·高那幅著名的《杏花》是巴旦杏花,与我们江南春雨中的杏花并非一物。冬天荸荠上市时,汤欢决定重读汪曾祺的小说《受戒》,而在了解荸荠的外形、生境和文化特质之后,对汪老小说的理解又多了一个视角。

经由“僧房逢着款冬花”这句诗,汤欢看到冰雪中盛开的款冬,对中唐诗人有了颠覆性的认识。作者探索凤仙花、散沫花这两种可供染色的指甲花,就像在古印度、波斯以及中原文化之间畅意神游……

步入昆虫界的悬疑剧场

杨小峰的《追随昆虫2:暗夜舞台与迷雾中的推理》登场了。枯叶、断枝、粪便,皆是伪装;丝痕、孔洞、残蜕,暗藏剧情。昆虫世界的情节之丰富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夜幕降临,虫儿的狂欢才刚刚开始。生存博弈中,谁将异军突起,谁又能成为最终赢家?面对环境中纷繁的不确定性,每一只小虫都是演化的侧影。

《追随昆虫2:暗夜舞台与迷雾中的推理》延续了《追随昆虫》的风格,作者以细致而敏锐的观察,寻觅那些虫迹疑踪,抽丝剥茧地破解一桩桩“悬案”,引领读者走进一个精彩纷呈的自然新天地,而这些往往是被城市中多数人视而不见的。在探究不同昆虫行为模式的同时,作者也传递给我们一种发现昆虫、观察昆虫的独特方式:用建筑学眼光解读昆虫的微观之美,以超越物种界限的视角揭示昆虫那些不为人知的日常。

北京大学教授刘华杰评价此书说:“杨小峰为复兴、演练古老的博物之学树立了典范。观察虫子成了其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文字也有了法布尔的味道。”科普作家三蝶纪说:“本书为读者展示了一种特别的自然观察方式——在平凡中看到不平凡。作者犹如侦探一样追踪每一只小虫,通过科学和艺术的视角,侦破不同的虫虫谜题,解析它们独特的生存方式,发现生命之美。没有多年的热爱和积淀,无法呈现出这样细腻动人、兼具科学性和人文情怀的作品。”

阅读杨小峰的作品,仿佛置身自然草木间欣赏着昆虫们上演的大剧。在杨小峰精致的文笔下,那些常人看来微不足道的自然“小事”,纷纷化作美妙的动态画卷,构成一条自然画廊。穿行其间,不由得感叹微观世界的精妙绝伦。

这些意外之喜,也许就是我们在阅读探险过程中发现的宝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