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孤山文化学术研讨会”召开之前,与会专家到海城仙人洞遗址进行实地考察。本报记者 朱忠鹤 摄
本报讯 记者朱忠鹤报道 10月12日,小孤山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鞍山海城市举办。围绕海城仙人洞遗址——这处距今几万年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来自国内的多位专家学者深入阐述其重要学术价值、建设遗址公园的意义等。
海城仙人洞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海城市孤山镇孤山村青云山上,是一处距今5万年至2万年的古人类遗址。在一处名为“仙人洞”的天然洞穴里,考古人员先后发掘出土了大量震惊世界的文物。这些文物还原了几万年前生活在海城地区古人类的生活状态与生活场景,其中有2件岫玉石器,将人类使用玉的时间提前到了旧石器时代。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在研讨会上围绕世界范围内的遗址公园发展沿革、国内重点遗址公园建设进行了细致解读与剖析。单霁翔表示,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彰显其文化价值、被更多人了解,建设考古遗址公园是一种重要方式。在建设遗址公园的过程中,要把文物与遗址保护放在重要位置,也要将遗址公园与周边环境协同保护起来,同时,对遗址公园的公共文化传播、让更多公众熟知也十分重要。
作为当年海城仙人洞遗址的考古发掘者,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傅仁义表示,该遗址出土的用岫岩玉料制作的打制石器,对探讨岫玉最早的开发历史提供了考古依据。因为该处遗址意义重大,可以围绕该遗址建立遗址博物馆,让这处旧石器遗址成为集科研、科普和旅游于一体的重要历史文化基地。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原副所长、教授高星对海城仙人洞遗址的学术价值给予了较高评价。他表示,海城仙人洞遗址是中国乃至东亚旧石器时代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该遗址保存了距今5万年至2万年期间古人类生产生存活动所遗留的丰富的遗物与遗迹,其中精致的磨制骨器和装饰品是东亚同类遗存的较早者之一,对于研究当时先民的技术水平、文化特点、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及适应生存方式,对于追溯东亚现代人群的起源与扩散暨中华民族及其文明的孕育、形成过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价值与意义。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副院长、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王军从保护角度切入,强调继续细化对海城仙人洞遗址的保护工作,高标准做好遗址保护规划。对遗址的活化利用,可以先期考虑“研学游”这样一种逐渐兴起的方式,将海城乃至鞍山地区的历史文化遗址“串珠成线”,更好地对外传播当地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文物学会、鞍山市政府主办。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中国考古学会副会长顾玉才主持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