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时歌吟以念故乡

辽宁日报 2023年09月18日

本报记者 张晓丽

“我以为根本问题是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倘是的,则无论写的是什么事件的,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学’。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

鲁迅这段话,是对东北作家群最好的描述。即便他们的性格有的豪爽刚劲,有的矜持纤细,有的温和敦厚,有的憨朴倔强。但家乡的沦陷、亲人的失散、流亡的艰苦、牢狱的生活……这些共同的情感汇聚在一起,就会促使他们高高举起抗日爱国的革命旗帜。

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马加、罗烽、白朗、李辉英、骆宾基,在这些响亮的名字之外,东北作家群中还有许多并不为人所熟知的名字,比如穆木天、高兰、塞克、金人、林珏、孔罗荪、杨晦、于黑丁、于毅夫、李满红、耶林、杨朔、陈辛劳、姜椿芳、师田手、蔡天心、刘澍德、丘琴、刘芝明、金肇野、董速、雷加……

穆木天与高兰都是诗人。穆木天“总是热望着,像杜甫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似的,把东北这几年来的民间的艰难困苦的情形,在诗里,高唱出来”,他时时唱哀歌以念故乡,写下《写给东北的青年朋友们》《又到了这灰白的黎明》《奉天驿中》等许多忧民爱国的诗篇。“高兰!我们是从血泊中生长了起来!”“真不知有多少民族战士,用他们的血与肉,交织出来伟大的民族革命的诗篇!”穆木天写诗《赠高兰》,高兰也以充沛的爱国主义激情相和着,他们将爱国的情愫和对家乡的思念,充分熔铸为一体。

塞克多才多艺,做过话剧演员、电影演员,做过导演。他是小说家、剧作家、诗人,写过描写东北生活的小说,出版过几本诗集,他最突出的则是抗日戏剧的创作。塞克先后写的十余个剧本中,有9个直接反映了抗日救亡的主题,其中《流民三千万》是他的代表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第一个在关内出版的反映日伪统治下东北同胞生活的剧本。

杨晦、李满红等人是辽宁籍作家。杨晦的资格较老,曾参加五四运动。他的五幕话剧《楚灵王》,通过蔡国军民上下团结一致,成功保卫国都的故事,歌颂了正义事业必胜,在当时全民族抗日斗争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其现实内蕴不言自明。李满红的一生很短,只有25岁,他辗转北平、南京、长沙、桂林、重庆等地,诗集《红灯》贯穿着一个基本主题——为祖国的解放而奋斗。

在东北作家群中,有这样一些作家:他们虽然不是东北籍作家,但早年便来到东北,并在此生活了较长时间,在这里开始了自己的文学生涯,用作品反映当时东北社会的生活,以后流亡关内,仍然继续创作反映抗日斗争的作品。在东北作家群的行列里,理应有他们的一席之地。如17岁到哈尔滨、集翻译与创作于一身的金人,如16岁随家迁往哈尔滨的孔罗荪,还有描写九一八事变后沈阳实景的于黑丁,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于毅夫的身影,巧合地出现在几乎所有东北流亡作家的生命里。他在九一八事变后主要从事东北救亡的宣传工作和东北文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在那个历史的转折关头,对于那些年轻的东北作家来说,于毅夫不论在创作的实践还是政治经验上,都是“老大哥”。流亡中的李辉英、马加、金肇野、师田手、董速、萧军、舒群、骆宾基等人,都得到过他的帮助。

这是一群令人尊敬的前辈,他们最早感受到国土沦陷的屈辱与艰辛,并自觉开启了一项伟岸的事业,他们的名字值得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