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加:

在严冷的寒夜点燃一颗火种

辽宁日报 2023年09月18日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与会者合影。(第三排右起第13人为马加) 制图 许 科

位于新民市弓匠堡子村新民市文学传承基地的马加生平陈列馆。

本报记者 张 颖

提要

马加,原名白永丰,1910年生于辽宁省新民县弓匠堡子村(今新民市兴隆镇弓匠堡子村)。1928年开始文学创作,在《平民日报》上发表处女作《秋之歌》。1931年9月初流亡北平。

目睹了沦陷区的人民的屈辱与苦难后,他以九一八事变为背景,创作了中篇小说《寒夜火种》(原名《登基前后》,载《文学导报》)。小说既写出了东北沦陷后东北人民的屈辱与苦难,又写出了他们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压迫时的反抗和斗争,揭示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武装力量,去夺取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才是东北人民的唯一生路。

两次流亡北平

他的心情完全陷入痛苦的回忆中,他回想着夜里是怎样度过的刺激与失眠,在失眠中想到各种可怕的事体,同时,又幻想着流亡到北平去过一种新的生活。 ——《寒夜火种》

徐健英是《寒夜火种》中一个进步青年学生的形象,他内心渴望自由,向往光明。与作者马加一样,东北沦陷后乡村的恶劣环境常常让他窒息,他想象着离开“地狱”般的东北到“自由的北平去”,想到那里去寻找光明的前途。

文字背后隐藏着作者的人生经历,马加曾有两次流亡北平的经历。1931年9月初,马加告别了生养他的故土,奔赴北平。刚到北平没几天,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了,日本帝国主义很快占领了东北三省。漂泊他乡的马加心急如焚,从此,他有家难回了……

“我父亲第一次流亡北平时生活得很苦,他住在东城沙滩文丰公寓,因为拖欠几元房租而被法院传唤,不得已典当了行李,还了债才恢复自由。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北平的父亲失了学、失了业、失去了一切起码的生活权利,一直在饥饿线上挣扎着。”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马加长子白长青说。

生活的极度困苦,对家乡亲人的极度牵挂,驱使着马加在1932年做了一个决定。与当时大多数东北作家流亡关内相反,他选择回到东北。主要有两方面的考量,一是看到报纸上刊载的有关东北的残酷信息,让他越发挂念亲人,另一方面他想用作品反映东北人民的痛苦。

“要写东北,就得回到东北去。”马加带着这个念头,回到日寇占领的东北,去体验刺刀下的生活。

在营口港海关楼顶,马加生平第一次看到了一面日本国旗,猩红的颜色直刺眼睛;在沦陷的故乡,他看到寒冷的刺刀尖对着中国人的胸膛;在生长的乡村,日本人的水泥碉堡一个接着一个,村子十室九空,一片荒凉,触目尽是压抑和恐怖。

在家乡生活两年,他对敌人统治下的生活有了深刻体验,这些成为他日后创作《寒夜火种》的素材。然而沦陷区严寒的政治气候,血腥的恐怖让他感受到枷锁般的沉重和极度的压抑。因此他又一次逃离家乡,去流亡。

“虽然流亡很苦,但父亲宁可流亡也不愿做亡国奴。”白长青说。

故乡变了样子

跑到沈阳工夫市卖工夫。恰好碰见日本鬼子进攻北大营,八门八关都站上了日本兵,到处杀人放火,大白天响着枪,人心惶惶的,仿佛天塌下来一样。 ——《寒夜火种》

这是《寒夜火种》中描写九一八事变时沈阳城中诸多片段之一。1934年秋,马加开始动笔写《寒夜火种》,小说中关于当时百姓生活状态的刻画、沈阳沦陷后城中现实场景的描写,都是他从北平返回新民老家体验一年多生活的结果。

马加看到摊派到农民身上的各种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小说便以伪满洲国皇帝溥仪登基前摊派官钱引发的一系列矛盾为线索,将东北沦陷后最黑暗、各种矛盾最集中的时刻呈现在全国人民眼前。

“官家”有数不清名目的“官钱”。村民秃六在谈到官钱的时候感到沉重和压抑,“上月交的是春耕贷款的一分二厘的利息,这回村公所又下来了命令,说是‘满洲国’皇上登基,全部缴齐。”

“月月都有苛税杂捐!”

“咳!交不完的苛税杂捐!”

然而,面对百姓的苦楚,伪村长和地主阶层没有丝毫的怜悯,只想着把他们榨干。王村长“时时想着怎样利用村长的地位巧立名目去榨取农民”,在徐老八家催官钱受阻后,他们眼皮往上一翻,认为“荞麦皮也能挤出二两苏油”。

白长青说,马加返回东北后成天和农民生活在一起,体会到农民在多重压迫下的绝望。他的四叔在九一八事变后从沈阳回到弓匠堡子村,在饥寒交迫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父亲认为是吃人的社会逼死了四叔。

对东北流亡作家这一群体而言,在东北沦陷区的家乡时刻有生命危险,但流亡生活又漂浮不定。因此,他们生活的积淀远比文学积累厚重,万千思绪与漫天风雪积郁胸中,急于表达。

燃烧起火种

他推开了房门,外面的瓦凉的寒气正侵着人,半夜时刻,村当腰燃起的火光正烧得旺盛,他呆呆地望着,仿佛预见了未来的希望。

“孩子,你随着义勇军远走高飞吧!寻个出路。” ——《寒夜火种》

马加笔下的东北民众虽然正经历着最严冷的寒夜,然而饥寒交迫的农民并没有屈服,而是勇敢地燃烧起火种,这也正是他要表达的“人民需要温暖,更渴望着光明”。

主人公陆有祥是一个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他沉默寡言,却脾气倔强暴躁。他从沈阳做工回到家里,听说媳妇与王村长勾搭上了,只说一句“太不体面了”。当发现媳妇接受了王村长的一副“银手镯”时,“气得火星乱跳, 伸手打了李珍两巴掌”。当媳妇说“‘人家’欺负你,你去找‘人家’算账,你敢吗”的时候,他就真的找王村长“算账”去了。

正是这种思想性格,使他后来走上了反抗的道路,杀死了王村长,参加了义勇军。马加笔下的陆有祥是当时东北千千万万农民形象的艺术概括,从他身上人们可以看到民族自救的希望。

马加心中的民族自救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伪满洲国皇帝登基的庆祝活动现场,两个小学教员将红色传单撒满现场,这两个小学教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爱国青年。一位白胡子老头发表议论说:“中国人都像那两个小学教员,一定不会亡国。”

马加的作品在表现时代的时候,经常给它加上一点理想的光彩,昭示它前进的方向。书中的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是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义勇军攻占沈阳飞机场是真实的历史事件,马加将这些事件写入书中是想将希望透露给关内的人民。

《寒夜火种》的结尾,是陆有祥点着了王村长家的柴火垛,杀死了王村长,象征着抗日的火种渐成燎原之势。

专家支持

白长青,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文艺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