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坚持人民至上的三重逻辑

辽宁日报 2023年08月29日

崔海燕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坚持人民至上,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我们要从历史与现实相贯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刻把握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把握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逻辑

坚持人民至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深刻揭示了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民不仅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且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处于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下了“为天下劳苦大众谋幸福”的坚定誓言。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坚持人民至上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中蕴含着深刻的民本思想。“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些民本思想为坚持人民至上提供了文化源泉和历史底蕴。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正是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必须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人民”二字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重如千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科学理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性理论与实践的新境界。坚持人民至上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观点方法,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指导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把握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逻辑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发展,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三大法宝之一,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党坚持正确政治路线的衡量标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也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民生保障的新理念、新目标和新要求,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新路径和新方法。这一切都表明,坚持人民至上是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发展阶段治国理政的一条鲜明主线,是我们党的执政追求和价值取向。

把握坚持人民至上的实践逻辑

坚持人民至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党和人民一道奋斗出来的。”人民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用好群众路线这一重要法宝,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善于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坚持人民至上,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因此,要始终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始终秉持“发展为了人民”的价值要义,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发展的根本尺度,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不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始终把让人民生活幸福作为“国之大者”,将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久久为功,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作者单位:盘锦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