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筝岛艺术节落幕

与筝结缘20年给葫芦岛带来了什么?

辽宁日报 2023年08月15日

古筝作品《千里江山绘丹青》首演,袅袅筝音再现了丹青水墨的绝世画作。

本报记者 吴 丹 文并摄

8月8日至10日,由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葫芦岛市委、市政府主办的第四届中国筝岛艺术节暨“中国筝岛”命名20周年系列活动在葫芦岛市文化馆举行。作为全国首个以“筝”为城市文化艺术符号的地方,与“筝”的结缘,到底给这座城及市民带来了什么?这一倾力打造的文化名片,对城市知名度的打开、人文精神的塑造、市民文化素养的提升乃至文化产业的发展等有何作用?本报记者走进艺术节现场和街头巷尾,试图从参赛者、市民、专家及筝岛培养出的几代艺术人才那里,寻求答案。

早在2003年,葫芦岛市打造“中国筝岛”文化品牌工作就取得阶段性成果——被文化部和省文化厅授予“中国古筝新筝艺术成就第一市”称号,后又4次因古筝特色艺术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年里,“筝岛”一直作为葫芦岛的文化名片闪烁着独特的艺术光芒。

“古筝+”让民乐推广路越走越宽

青绿千山映衬,袅袅筝音流淌。在东方美学意境里,以古筝艺术绘制的《千里江山图》在开幕式舞台上刚一亮相,就惊艳全场。纤指飞舞,弦音绕梁,这样一幅“独步千载、众星孤月”的画作有了别样的演绎,勾勒出丰富的层次。葫芦岛籍国家一级演员、中国东方乐团副团长赵勃楠历时数年创作了古筝曲《千里江山绘丹青》,于8月8日进行首演。表演采用了音画结合、双筝合奏的形式,诗意豪情从演奏家的指间蔓延到剧场的各个角落,令人震撼。“这首作品让我感受到了千峰的翠色,我希望以后也能像她们那样登上舞台,用筝音展示中华传统文化。”葫芦岛市站前小学10岁的小观众岑思晗说。

本届艺术节举办了多场高水平的音乐会,首次推出《风吹草低》《飞舞的套马杆》等多首原创古筝新筝作品,让人大饱耳福。多部作品以古筝与琵琶、大提琴、马头琴、古琴等乐器合奏的形式呈现,丰富了筝乐表现力,使音乐会高潮迭起。

由琵琶演奏家赵雨丹和14岁的王杜瓦带来的《秋千索》旋律优美,取材于南宋诗人陆游和唐琬的爱情故事,以出色的音乐性描写了800年前那场邂逅。该作品曾在央视播出,但以古筝、琵琶加上朗诵和吟唱共同演绎的,还是第一次,形式和结构上有很大的创新。“古筝+”的创新呈现,让现场观众大呼过瘾。“在越来越多人喜欢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古筝+’的方式会让民乐推广之路越来越宽广。”葫芦岛市古筝家协会副主席姜淼表示,以传统古筝艺术为根基,融入创新元素,是“中国筝岛”艺术推广接下来要探寻的方向之一。

走进渤海船舶职业学院的教学楼里,耳畔传来《渔舟唱晚》的悠悠筝音,循声望去,一位女性正在认真地拨弄琴弦,眉头舒展,笑意随着畅快的音乐荡漾开来。“工会组织了古筝培训班,每周两节课,业余时间我就来练练,准备考级试试。”信息工程系讲师刘铭说。

遍地弹筝人的梦想近在咫尺

在当地,“遍地弹筝人,处处闻筝响”的梦想似乎并不遥远。72岁的池海华本是送孙女学古筝,耳濡目染下,她也迷上了这一民族乐器,买了古筝开始练习,如今已能弹奏《荷塘月色》等十几首乐曲,“图个老有所乐,音乐让我变得更年轻了。”

教育培训是葫芦岛琴筝产业的一大特色。中小学常年开展“古筝进校园”活动,开办兴趣班,带孩子们汲取传统文化艺术精髓,为培养后备人才打下良好基础。市区文化馆组织公益讲堂,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民族乐器,触摸中华文化脉络。

“中国筝岛”创建以来,葫芦岛市建立了30多个教学基地,学员年龄段甚广,最小的3岁,最大的70多岁,每年组织展演百余场。这一品牌成功打响,在全国百余城市建立90多个教学基地,每年进行专场演出2000多场。作为筝岛培养的第一代学员,丛阳5岁起跟着姜淼在葫芦岛学琴,从沈阳音乐学院古筝专业毕业后执鞭教学,古筝成为她终生追求的事业。在她看来,葫芦岛学筝者众多,艺术氛围浓厚。“讲个直观的例子,5年前报名100个学员,100个人买琴。现在100个人里只有一少半会买,因为他们家里已经有琴或者向亲友就能借到琴,说明古筝在葫芦岛的家庭普及率相当高。”

筝岛音乐家创作出原创作品100余首、改编作品200余首。世界各地到筝岛学筝者络绎不绝。筝岛培养出来的音乐专业人才中,获得高级职称的超20人,成为专业教师的200余人,考入各大院校的3000余人。

文化内核赋予筝岛琴筝制作生命力,“筝岛”牌古筝销售万余台,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而经济效益也反哺琴筝行业,让筝岛的影响力拓展至海外。在各国巡回演出的时候,一些艺术院团、音乐家纷纷收藏“筝岛”牌古筝。

曾9岁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现就读于东京大学的张筱浡这次特意请假回家乡,“协助当年教我琴艺的老师们进行筝岛活动的组织工作,是我感恩家乡与老师的一种方式。”她说,通过多次参与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不仅开阔了眼界,更深刻地认识到“音乐是可以跨越国境的世界语言”,筝岛的筝声正在被一代又一代人传递。

对于筝岛品牌建设的文化意义,辽宁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回宝昆表示,一个城市,把古筝作为一张名片来打造,从文化建设上讲很有价值。艺术节期间举办的赛事吸引了全国各地乃至国际上的习筝者参加,传播效应显著,对城市知名度的提升大有助益。

“全民艺术素养的提升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葫芦岛有这个基础,经过一代代的传承和交替,形成浓厚的艺术氛围。沉浸在这个氛围中,市民的审美意识就变得更加丰盈和感性。”回宝昆说。

葫芦岛“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20年之久来做这件事,取得了一定示范效应。回宝昆认为,打造城市文化品牌,需要不断坚持,做好规划和推广。“一点点地、不停地绘,内容就很丰富了,在此过程中才会涵养出城市人的文化精神。人的精神丰满了,城市也就丰满了。”他建议,当地应打好“古筝+”组合拳,把握好产业发展规律,激发城市经济活力。文化产业是关联性极强的产业,是城市的润滑剂,对其他产业升级、转型具有促进作用。

辽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学院副教授陈古音表示,筝岛的建设给这个城市带来很多好处。各种比赛平台、演出活动对于孩子的历练而言弥足珍贵,使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得以提升。艺术节上,经典被重新演绎,新的创意也被催生出来,艺术节成为文化与思想碰撞的舞台,进而产生了更多的文化形式与文化人。这种文化的传承和文化品牌的建立会给人一种坚定的信念,促其在艺术之路上走得更长久。“古筝的音乐风格在历史题材中渲染得更到位,我们在讲学中会对作品进行分析,孩子们对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潜移默化中也建立起了文化自信。”陈古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