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珊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为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担当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指明了前进方向。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关乎国家引领力、民族凝聚力、人民向心力,是厚植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根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在历史的长河中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曾在人类文明史上创造无数奇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倡导者和发展者,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期探索中,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治理、生态文明等领域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该继续坚定文化自信,以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使命为己任,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叙事体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迈向新高度。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秉持开放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放性和包容性是中华文明最为突出的特性之一。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之所以能够在数千年沧海桑田的变迁中依然风华正茂,正是因为其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广阔胸怀汲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持续焕发崭新生命活力。中华文明发展史表明,坚持开放包容是中华文化赓续前行的必然选择,可以说,“其命维新”的转化与创新奠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亘古亘今”的基础和前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华文明是自信的文明,是在吸收、借鉴各民族不同文明优秀成果的同时,还能保持自己本民族特色的开放文明。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这要求我们在借鉴他国成功经验和先进方案的同时,向世界提供中国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方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促进、相互成就。在新征程上,我们应继续坚定不移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坚持不忘本来的同时,坚持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让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碰撞与交融,持续激发中华文明内生动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这从根本上决定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中国人民之所以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不仅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符合中华文明的发展需要,还在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存在高度契合,社会主义价值观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高度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其中所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成功实践充分表明,要继续获得成功、取得胜利,就必须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文化领域的创造与创新打开巨大空间,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提供中国智慧。
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但不能丢了老祖宗,数典忘祖就等于割断了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失去魂脉和根脉的颠覆性错误。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坚持好、把握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的前提下,认识好、处理好“守正”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而不懈奋斗。
(作者单位:沈阳建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