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沙不落月牙泉

辽宁日报 2023年07月19日

叶雪松

敦煌,是我这辈子最想去的地方。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默默念着敦煌这个名字,就好像有一种来自远方的内陆深处的召唤。到底是什么让人心驰神往?是隔世的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声,还是苍茫大漠的飞沙走石?是莫高窟流不尽的伤心泪水,还是孤城遥望玉门关的雄浑苍凉?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神秘吸引。我只知道,我渴望把自己放置在这样的天地间,感叹文明之灿烂,自然之宏伟,自我之渺小。

边关冷月,宝石般的星星眨着寒光,点缀在湛蓝如洗的天幕上,璀璨的灯火将这个塞外边城装扮得妖娆多娇。在敦煌小住一夜,第二天清晨,又乘车赶赴鸣沙山、月牙泉。鸣沙山、月牙泉和敦煌这个城市差不多紧挨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南5公里。

大巴仅行15分钟,便看到了传说中的鸣沙山,率先出现在我眼前的是金子般连绵起伏的小山般的大沙丘。山为流沙积成,沙分红、黄、绿、白、黑五色。汉代称鸣沙山为角山,又名神沙山,晋代始称鸣沙山。其山东西绵亘40余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沙垄相衔,盘桓回环。沙随足落,经宿复初,此种景观实属世界所罕见。

若不是亲眼所见,我简直不敢相信,这世界上还有这般的奇景。一边是城市,一边是沙丘,两者竟然泾渭分明,沙丘对城市竟然秋毫无犯,规规矩矩地横亘在那儿,构成一道沙中有城、城外有沙,人沙共处的人间奇景。早上,走在敦煌的大街上,丝毫也感受不到沙子的踪迹。

一泓清泉,像一镰钩月,涟漪潆洄,碧如翡翠。千百年来,就这样静静地横卧在茫茫沙海中,秋毫无犯,不能不说是个人间奇迹。泉在流沙中,干旱不枯竭,风吹沙不落,颇为奇观。月牙泉的周围是高高的沙山,在晴天或有人从山上滑下时会发出声响,所以叫鸣沙山,这里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因为地势的关系刮风时沙子不往山下走,而是从山下往山上流动,所以月牙泉永远不会被沙子埋没,被称为沙漠奇观。

对月牙泉千年遇烈风而不为沙掩盖的不解之谜,有许多说法。有人认为,这一带可能是原党河河湾,是敦煌绿洲的一部分,由于沙丘移动,水道变化,遂成为单独的水体。因为地势低,渗流在地下的水不断向泉内补充,使之涓流不息,天旱不涸。这种解释可看作是月牙泉没有消失的一个原因,但却无法说明为何飞沙不落月牙泉。

月牙泉最像初五的新月,落在黄沙里。泉水清凉澄明,味美甘甜,在沙山的怀抱中娴静地躺了几千年,虽然常常受到狂风凶沙的袭击,却依然碧波荡漾,水声潺潺,是当之无愧的沙漠第一泉!月牙泉,梦一般的谜,千百年来不为流沙而淹没,不因干旱而枯竭。在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在黑风黄沙中有此一水,在满目荒凉中有此一景,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神奇,令人神醉情驰。

月牙泉古称沙井,又名药泉,清代正名月牙泉。面积13.2亩,平均水深4.2米,水质甘洌,澄清如镜。流沙与泉水间仅数十米。但虽遇烈风而泉不被流沙所掩没,地处戈壁而泉水不浊不涸。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的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游人无论从山顶鸟瞰,还是泉边畅游,都会心驰神往。确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泉内生长有眼子草和轮藻植物,南岸有茂密的芦苇,四周被流沙环抱,虽遇强风而泉不为沙所掩盖。因“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为奇观。泉内生有铁背鱼、七星草,专医疑难杂症,食之可长生不老,故有“药泉”之称。

月牙泉早在汉代就是游览胜地。唐代这里有船舸,泉边有庙宇。泉南岸原有一组古朴肃雅、错落有致的建筑群。各主要殿宇有彩塑百尊以上,所绘壁画数百幅。重要殿堂均悬置匾额、碑刻。当时这里亭台楼阁,庙貌辉煌,宫厅柱廊,临水而设。历代骚客游玩、吟诗咏赋,挥毫者不乏其人。史载,汉元鼎四年(前113年),汉武帝得天马于渥洼池中,后人疑月牙泉即汉渥洼池,遂立一石碑曰“汉渥洼池”。故有诗人赋诗曰:“四面风沙飞野马,一潭之影幻游龙。”由是,奇特的月牙泉更增添了传奇色彩。

歌手田震有首歌叫《月牙泉》,其词曰:“就在天的那边,很远很远,有美丽的月牙泉。它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星星沐浴的乐园……”离开的时候,田震的歌声,在我耳边萦绕了很久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