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发展之题 谋振兴之路

辽宁日报 2023年07月13日

美丽乡村绘就美好生活。本报特约记者 林 松 摄

王 刚

风起辽东湾畔,潮涌渤海之滨。

浩荡辽河口,打好打赢新时代“辽沈战役”的号角越发嘹亮。一幅幅实干苦干的奋战拼图,尽显城市张力,勾勒振兴发展的美丽蓝图。

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委要求,在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中,盘锦市争做主战场、勇当排头兵,锚定目标在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中走在前列。

全面振兴新突破是一场攻坚战,注定没有一马平川的坦途,需要走对路、入对门,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走出一条上扬曲线,方能在振兴之路上行稳致远。

深刻认识市情,立足资源禀赋,发挥区位优势,加快项目建设,盘锦市从全局上谋势、关键处落子,聚焦“1+5”三年行动系列方案,抓住关键环节集中发力、破题解题,全力打好主动战。

从作风之变破题——建立健全考核指标体系,强化项目化、清单化、工程化工作机制,建立市委评价项目建设工作体系,把抓招商、抓项目、抓落实的能力和水平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坚决克服遇到问题听之任之、部署工作大而化之、任务落实不了了之等不良现象。持续开展12345政务服务平台“十佳五较差”评选并在当地媒体亮美揭短,获表扬的再接再厉,挨批评的脸红心跳。倡导“敢”字当头,大力培养选拔素质好有定力、悟性高有潜力、敢斗争有魄力、肯吃苦不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如今,在盘锦市党员干部队伍中,“拼抢争实”的劲头已蔚然成风。

从优势产业破题——工业是盘锦市的命脉。全力实现工业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以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东北粮食集散和精深加工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为引领,强化顶层设计,细化产业图谱,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积极盘活存量资源,加快“腾笼换鸟”。如今,盘锦市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基础愈来愈扎实,新兴产业矩阵正在形成,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新兴产业“新芽成大树”,提升了发展的含金量、含绿量、含新量。

从补齐短板破题——千亿级别的石化产业集群是盘锦市的支柱产业,从规模上堪称全省范围内的一个“长板”。但产业链条偏短、精细化率偏低,又是不容忽视的“短板”。随着总投资837亿元的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项目开工建设,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多了一种解题方式:打通产业链上下游,降低成品油产率,迈向价值链高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以此为牵动,盘锦加快推进“减油增化”“减油增特”,加快乙烯、丙烯等化工全产业链布局,补链、延链、强链进程明显加快,为实现“十四五”末期石化产业精细化率达到50%的目标奠定了扎实基础。

从资源禀赋破题——生态立市,擦亮湿地招牌,还原生态底色,实施全国最大的“退养还湿”单体工程,历史问题、生态欠账全部解决。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推动全面绿色转型,创建全域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步伐加快。

从融合发展破题——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盘锦市的发展与中央企业密不可分。抢抓新机遇,持续提升与中央企业合作维度与能级,在国有经济总量、产业链配套延伸、项目建设和品牌建设上寻求新突破,在人才融合、文化融合、治理融合上取得新成效,实现创新融合、深度融合、全方位融合,全力打造全国具有影响力的融合发展典范。

从民生福祉破题——美丽乡村遍地开花,打造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样板,乡村振兴节节推进,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城乡一体的低保救助标准位居全省前列,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展现城乡融合“亮色”,擦亮民生“暖色”,盘锦市“面子”光鲜、“里子”厚实,幸福满满。

不负嘱托,满怀希望,在新时代“辽沈战役”的盘锦战场上,落实“1+5”系列行动方案,盘锦人立下军令状,擂响奋进鼓,正激情书写浓墨重彩的奋进画卷。

盘锦市,前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