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辽宁日报 2023年05月30日

单琳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的《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全面推动乡村振兴上实现新突破,并且部署了未来三年我省在“三农”领域的重点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依然在农村。因此,要打好打赢新时代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的“辽沈战役”,就必须加快农业强省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新突破。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稳住“三农”基本盘。随着扎实推进“三农”各项工作,我省农业生产保持稳中有进,农产品产业化水平持续提升,但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实现新突破,还要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这样才能稳住“三农”基本盘。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地之一,我们肩负着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责任,要通过稳定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加快种植业、农机等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持续巩固和提升粮食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要以育种研发和新品种选育为核心,加大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提升等投入力度,聚焦水稻、玉米、大豆等主导产业以及相关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培育一批优质高产,多抗广适,更贴近市场需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辽宁农产品品牌,就要依靠精细化加工做好“土特产”文章。同时推动农产品加工向产地集聚,进一步整合农业产业资源,以加工促进生产、储运、销售、研发以及服务等功能优化,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实现农业产业的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培育壮大乡村产业新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无论是党中央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20字方针,还是乡村振兴中包含的“五大振兴”,产业兴旺都是第一位的。由此可见,乡村振兴,产业为先,选准选优支柱产业,不仅可以很好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还可以赋予农村自我造血的功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一个真正有吸引力的职业。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和引导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主体发展,完善小农户与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小农户组织化程度,吸引致富能人参与,带动周边农民就业,使其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依据当地现有资源和产业,适当调整农、林、牧、渔、加工以及服务等产业比重,坚持“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布局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以现代化生产经营方式推动龙头企业发展,形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突出产品“特”,产业“融”。要壮大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充分发掘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跨界配置农业与工业、商贸、文旅、物流、信息等现代产业要素融合,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休闲康养等新业态,推动农业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拓展,构建多主体参与、多要素集聚、多业态发展、多模式推进的一二三产融合新格局。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因此,要加快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硬件设施是重要载体,要优先建设既利于农业生产又方便农民生活的设施,持续改善路、水、电、物流等基础条件。要加快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的互联互通,筑牢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基础。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置体系,从源头上分类减量和利用好生活垃圾,分类梯次开展农村污水治理,整体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舒适度。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能力,要进一步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下沉,立足农业特色发展生产性公共服务,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完善生活性公共服务,打通农村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在公共道德、村风民俗、精神文明方面引领新风尚,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作者单位:铁岭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