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下乡切莫“错位”

辽宁日报 2018年12月25日

司成刚

岁末年初,细品某乡镇亮出的招商引资成绩单,让人喜忧参半。喜的是,乡村振兴战略威力巨大,一举扭转了多年来资本要素单向由农村流向城市的惯性,乡村成了资本流动的洼地。乡村有所需、资本有动力、发挥有空间,乡村振兴如虎添翼;忧的是,资本的属性是逐利的,而农业却是利薄险大的产业,这二者走到一起,难免磕磕碰碰。在该乡镇的成绩单上,已经体现了“热投资”冷“三农”的问题,亟须引起重视。

从表面看,某些社会资本是下乡了,但不等于进入了农业、带动了农民。即使进入农业,也大多进入那些利润较高、风险较小的加工和流通领域,而很少进入种植、养殖等薄弱和传统领域。如果这类资本下乡,尚可视为对农业产业链的补充和完善,那么另外一种“错位”投资就难以让人接受。比如,以发展特色小镇、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之名,跑马圈地变相搞房地产开发;又如,大肆流转土地,专种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或发展观光农业,实质是非农化、非粮化;还有的大规模流转土地后,由于经营不善,毁约退地,为“三农”扔下一个烂摊子。可见,资本下乡也是一把“双刃剑”,引对了,可助乡村振兴;引错了,只能添乱增忧。

防止“热投资”冷“三农”现象的发生,首先就要求县乡领导从“久旱逢甘露”中醒过神来,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足够的自信和定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哪里有发展前景,资本就会流向哪里。只要创造宽松的投资环境和优越的服务环境,就不愁资金不会来、项目不落户。无限制出台“割肉喂鹰”的优惠政策,往往引来的只是投机者而非投资者;其次,要树立大局观和长远观,即使是送上门的投资,也要“挑挑拣拣”,看是否与乡村振兴规划一致、是否损害农民利益,绝不能有“剜到筐里就是菜”的想法。切不可图眼前小利,使下乡资本走偏;再次,要和城市招商引资一样,建立引进项目审核责任制,用法治手段保证乡村引资的成功率。还有,很多社会资本下乡,往往是奔着土地来的,所以一定要牢牢管住土地。

引进社会资本,的确是乡村振兴资金的重要来源。但也无须认准一条道跑到黑,应开辟更多的来钱道,如创建返乡农民创业园、以土地抵押获得金融贷款等。本栏邮箱:

lnrbbfs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