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陶阳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登上辽河七星湿地南侧的辽河大堤向下望,近处的河冰已经消融,远处则是伴着冷风重新爬上来的冰层。“现在正是河道巡查的关键期。”既要防春汛,也要保春耕,每年此时,沈阳市沈北新区农业农村局河库部的刘晓峰都独自驾着皮卡“长”在河边。而今年,他有了空中支援。
辽河、蒲河、长河、万泉河、羊肠河……沈北新区域内河道纵横,总长度超过300公里。每年春汛前,数百名水管员就来到河边,拉网似的排查、清除隐患。今年,沈北新区首次采用智能航测建模技术,为重点点位建立三维实景模型,结合AI图像识别算法,自动标注疑似风险点,以智能巡查取代人海战术。
“起飞!”随着一声号令,一架无人机从大堤上腾空而起,沿预设航线展开巡查作业。凭借多光谱传感器,无人机精准识别水面漂浮物、岸线塌陷等隐患,并将数据实时回传智慧管理平台。透过显示屏,从无人机的视角俯瞰河道,各重点点位尽收眼底,在场的人纷纷感叹:“它飞这一趟,能顶咱们出好几天工!”
以前,就算来再多人,也有高频点位监测不足的情况,就算巡查再仔细,也容易有漏点。“你看,这里原先就是巡查盲区。”刘晓峰指着显示器里的冰层毫不避讳地说,“但现在好了,人去不了的地方无人机能去,人打盹儿时它照样精神头儿十足。”
通过辽宁众飞科技有限公司的前期对比试验,一台巡查无人机能在3小时内完成1个人2天至3天的工作量,并可以自动识别厘米级甚至毫米级隐患,作业效率和精度同步提升。
20分钟后,嗡鸣声由远及近,无人机返回,稳稳地悬停在半空。飞手李明宇打开机身上的照明灯,笑着说:“咱夜间也不耽误干活。”
无人机空中探、卫星遥感天上看、河长地面查,眼下,沈北新区正通过“空天地一体化”三维巡查网络,排查阻水建筑物、违规种植等行洪安全隐患,并同步建立河道淤积动态数据库,为后续清淤疏浚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