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件文物带您了解“小荷包大希冀”

辽沈晚报 2024年03月22日

280件精美的荷包文物正在张学良旧居陈列馆展出。辽沈晚报记者 王迪 摄

“荷包”的雏形是较多用皮革做成的软囊,佩戴在腰间。“荷包”这个说法出现在宋代以后。古人用荷包装零星物品,随身佩戴。这个小小的包,不仅具有实用性,其精美的图案,不仅具有观赏性,还带有吉祥美好的寓意。

“以荷为佩——晚清民国荷包文化展”正在张学良旧居陈列馆展出,280件精美的荷包文物见证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也带观众了解荷包的历史。

荷包说法最早出现在宋代以后

其雏形是软囊

荷包,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的优秀代表,是手工巧技与民间文化的有机结合,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荷包是中华民族传统服饰中人们所随身佩带的一种装零星物品的小包。

荷包的雏形就是软囊,多用皮革制成。现存最早的囊实物,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遗物。南北朝时,佩囊制度正式确立。同时,由于丝织 业的兴起,丝织品也被用来做囊。至隋代,囊成为常见的腰间配饰。唐代的“鱼袋”“龟袋”,还具备了识别官员身份品级的功能。宋代以后,出现“荷包”这一称谓。

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荷包都是作为随身配饰出现。华贵的、精致的、简朴的,除了实用功能之外,还彰显着拥有者的身份地位。

晚清民国时期的荷包体现了中国荷包发展的最高成就。这一时期的荷包款式繁多,学界一般按荷包的形状进行简单的分类,如腰圆形、鸡心形、葫芦形、钟形、方形等,其中俗称钱荷包的“方荷包”,以其普遍的实用性成为了荷包家族的主力样式,留世甚广,其简洁的形制、多样的纹饰和精美的绣工足可以呈现荷包的艺术之美。

人们用吉祥纹饰

赋予小荷包大希冀

在“以荷为佩——晚清民国荷包文化展”中,展出的280件荷包文物,件件精美,展现着其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同时,这些民间荷包刺绣的创作题材来源于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它不只是自然物象简单的再现,而是人们在生活劳动中提炼、加工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寄托和情感的慰藉。也凝结着人们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向往和对幸福的追求。

因此这些荷包文物上都带有吉祥图案,包含了人们对爱情美满、子嗣繁荣、生活如意吉祥的美好展望。在本次展览上,就可以看到带有“蝶恋花”“麒麟送子”“万事如意”等纹饰的荷包。

据了解,荷包上的吉祥图案通过六种手法来表达它的思想内容。包括象征手法,会根据某些花草果木的生态形状、色彩、功用等自然属性表现某一特定的思想内容;寓意法,用某些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神话传说、文学典故等题材来寄寓特定的思想内容;比拟,赋予某种题材以拟人化的性格;表号,将某些题材当作代表某种特写意义的记号;谐音,借用题材名称的同音字或谐音拼成某种吉祥语;文字直接表意,如直接用“福”“寿”“喜”等字。无论是对爱情的美好憧憬,还是对后代的虔诚愿望,抑或是对人生的无限希冀,一枚小小的荷包表达出了中国人渴望幸福、追求梦想的朴实真挚的情感。

辽沈晚报记者 朱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