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高山》未公映先热引争议

“不完美”的张校长能被接受吗

辽沈晚报 2023年11月22日

根据“时代楷模”张桂梅事迹改编的电影《我本是高山》计划本周五公映,然而影片刚刚点映却引发不少争议。

张桂梅创办国内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带领山区女孩改变命运的故事太感人。这样一位伟大女性的故事,兼具戏剧力度和情感力度,值得也非常适合影视改编。电影《我本是高山》虽然算不上十全十美,也是一次比较不错的改编。

从传记片的角度看,它较为集中地呈现了张桂梅校长创办丽江华坪女高后的所作所为,塑造了她把全部心血奉献给女孩和教育事业的大爱无疆形象。从商业片的角度看,影片叙事流畅,节奏明快,故事曲折,可看性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情感特别饱满,催泪却不煽情,励志而不鸡汤。海清、陈永胜、刘雅瑟等知名演员的参与,也提高了影片的关注度。

影片一方面表现出张桂梅校长面对困难时乐观、顽强的精神,充满了生命力,另一方面也对落后地区女性处境进行了比较写实的描绘,真实呈现了她们生存和个人发展的艰难。但在张校长的带动和帮助下,大家都没有向命运和现实屈服,而是不断地抗争、发奋、向上,这种力量令人动容。

片名出现后就是女高创办第一年的开学典礼,然后从资金不足、教师短缺、学生叛逆等多方面展现张校长面临的各种困难,接着就是她在经历低谷后如何迎来转折,如何带领老师和学生实现绝地反击。影片节奏快,几条人物线发展清晰,每隔一小段时间就有一场高潮戏,能牢牢吸引观众注意力。此外,为了平衡影片较严肃的基调,片中还插入了一些稍微轻松和偏喜剧的桥段,比如有一只学生养的大白鹅贯穿全片,成了学校吉祥物一般的存在。这些桥段对于调和影片情绪、提高可看性很有帮助。

张校长对孩子们的无私奉献,因为就是事实,电影只是老老实实地拍出来,就已足够感人。比如她对学生苦口婆心地“劝学”,早上用大喇叭叫孩子们起床,饭点催她们赶紧吃,但当孩子们晚上用功学习不肯休息时,她又一个个哄着她们去睡觉,可以说无微不至;妇联开会给生病的张校长捐款,“逼”她去医院,她却“早有预谋”地带着患耳疾的学生去装助听器;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辍学,她到工地、餐馆找人,翻山越岭家访,尽最大努力把孩子带回学校……

电影没有把张校长塑造成“圣人”。比如她为了尽快提高学生成绩,坚持要学生剪短发;一位老师因怀孕对工作造成影响,她恨铁不成钢地“怼”了她,但是当孩子出生后,张校长又拖着患病的身体帮她带娃,让她安心教学。影片塑造的张校长是一个嘴硬心软的普通人,她有严格的一面,但更是一个心怀大爱、值得崇敬的人。

张校长只是《我本是高山》的主角之一,影片的第二主角,就是那些山区的女孩。她们通过张校长的帮助和指引,完成了蜕变和成长,她们的命运和抗争,构成了影片的另一主题。片中饰演学生的这群小姑娘,都是来自云南的素人学生,她们的表演自然无痕,眼神清澈有生命力,是全片最大的亮点之一。

当然,《我本是高山》的改编有一些不足,这也是影片目前会引发争议的原因之一。比如,学校和学生状态的转折拍得过于简单,显得有点生硬,缺乏说服力。任何文艺作品都没办法让所有人都喜欢,也很难做到完美无缺,《我本是高山》当然有它不到位、不准确的地方,但希望观众讨论都能在理性的范围内、围绕作品进行。据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