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 韩东:每天像上班一样去工作室写作

辽沈晚报 2023年10月26日

本期嘉宾:韩东 1961年5月出生。著名诗人、作家、导演。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小说集《西天上》《我的柏拉图》《我们的身体》,长篇小说《扎根》《我和你》,诗集《吉祥的老虎》《爸爸在天上看我》,诗文集《交叉跑动》,散文《爱情力学》,访谈录《毛焰访谈录》等。其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

□吴佳燕

你问我答

这里有直达名家名人的快速通道,汇集提炼大家的各种关心关切,让你从作品之外了解他们和他们的创作经历,你若问,他就答。

1

吴佳燕 :您是每天朝九晚五地像上班一样去工作室写作,让人感佩。您在小说《老师与学生》里面借老皮之口也说到每天工作的重要性:“甭管有感觉没感觉,有想法没想法,这件事都是每天必做的。这就是职业化,就是专业和非专业的区别。”我好奇的是,有无倦怠的时刻甚至逃离的冲动?如何调整与放空?

韩东:我每天都去工作室这件事被神化了。其实,无独有偶,对于一个职业写作者而言再正常不过。我喜欢研究职业作家们是如何工作的,你去了解一下村上春树、库切、帕慕克是如何工作的就知道了。实际上我来工作室也不完全是写,就是待在那里,有一个自己待着的地方。这大概是我唯一的奢侈。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件事被传得离谱,实际上叶兆言也是一样的,而且他写得比我多,多很多。于坚也一样,天不亮就起床,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写作这件事中,的确包含苦力部分和工匠部分,但做其他的事如果要干好,想必也是一样的。还有一点,我们这是主动“上班”,比起被动上班在感受上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我不存在逃离的想法,倒是去外面参加各种活动,有时候我会想到逃离,逃回工作室里坐下我就心安了。

2

吴佳燕:除了诗歌创作,您今年又新出了《幽暗》《狼踪》两本小说集。您的小说是那种好看且耐读的小说,语言非常考究。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感觉既不是口语,又不是书面语,但同时它既是口语,又是书面语。您怎么看?

韩东:小说和诗歌一样,也是语言艺术,但诗歌从某种角度说,几乎等于语言本身。也就是说,经过诗歌的训练再写小说,在语言上肯定是更为敏感的。很多小说也许在结构、悬念的角度说写得不错,但我就是读不下去,问题大概就出在语言叙述上。说到口语,现代汉语的书面语和口语之间是有紧密关联的,现代汉语的口语表达就是普通话,普通话是话,就是口语。这点和古汉语截然不同,古汉语基本上切断了与口语的联系。在现代汉语中,如果排斥口语等于自废武功,如果一味地只认口语也会导致脱离普通话进入方言黑话的难以理解的极端。在塑造自己的语言时,我觉得记住两点很重要,一是与自己思考和表达的语言保持一致,二是保持与书面语之间的互动。前者是诚实,后者是智慧,都很必要。

3

吴佳燕:在这个看上去“长篇为王”的时代,很多作家都把小说越写越长,您却集中精力写起了中短篇以及一系列的“短小说”,比如《人体展览》《乡村轶事》,请谈谈相关的创作以及对短篇小说的理解和看法。

韩东:我写过六部长篇小说。我不反对写长篇,但无论长短都必须写好,质量达标。也不赞成长篇的重要性就强于短制小说。各有各的要求和难度。短制小说可能更接近艺术品,有距离的欣赏比较合适,长篇则更利于沉浸(如果你的确能沉浸进去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