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熠熠生辉

辽沈晚报 2023年10月26日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师生在抗美援朝纪念馆开展红色研学。

为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抗美援朝纪念日前夕,辽宁各地红色展馆依托资源优势,通过展陈推新、红色讲堂、研学活动实现与青少年的双向奔赴,让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在辽宁发扬光大。

数字展让观众身临其境

深秋时节的丹东市霜叶火红,枫林尽染,把抗美援朝纪念塔衬托得更加庄严肃穆。

临近抗美援朝纪念日,抗美援朝纪念馆日均上万人前来参观,观众纷纷在原创新展中重温伟大抗美援朝战争的铁血荣光。

在“铁血映战旗”主题展览上,纪念馆讲解员说到在长津湖始终保持战斗姿势的“冰雕连”时,观众的热泪扑簌簌滚落下来。

观展过程令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刘柿言终生难忘。他说:“抗美援朝纪念馆仿佛是穿越时光的隧道,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志愿军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抗美援朝纪念馆馆长刘静媛说,自年初以来,抗美援朝纪念馆已累计接待观众近200万人次,“震撼世界的较量”展览还输出北京、天津等多家单位。致力办新展的同时还坚持走出去,“抗美援朝时期辽宁人民的贡献”等专题流动展走进多所院校,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为青少年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今年有20余万师生通过研学活动走进抗美援朝纪念馆。

首战两水洞、鏖战长津湖、血战上甘岭……进入抗美援朝纪念馆官网,同样能拥有立体化、参与式的观展体验,一张张图片、一个个故事带来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激励,为红色文物赋予永不消逝的“数字生命”。网站自2020年9月19日上线以来,累计浏览量达到1.14亿余人次,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普遍好评。

在研学中传承红色基因

沈阳,皇姑区金山路,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在纪念碑两侧松柏下,安葬着杨根思等123位志愿军烈士,与英名墙上19万余名烈士构成璀璨的英雄星河。

抗美援朝纪念日前夕,园内满是自发前来凭吊的市民,既有身穿旧式军装的老战士也有佩戴红领巾的儿童,更多的是热血沸腾的青年。

“197653,在那遥远的战场;197653,他们留下了希望;197653,他们留下了信仰……”在巍峨矗立的烈士纪念碑前,沈阳市皇姑区三台子第一小学的研学师生,在同唱歌曲《197653》中共同缅怀中国人民志愿军英烈,成为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传承者和讲述者。

进行红色研学的师生不止于此,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纪念馆讲解员赵彤的记忆中,沈阳大学师生冒着漫天风雪撑着雨伞在纪念馆门前排队等待参观;清明节期间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的莘莘学子在烈士纪念碑前朗诵《谁是最可爱的人》;江苏淮北中学28名师生徒步1500公里,向长眠在这里的王守正、许洪斌等江苏籍抗美援朝烈士敬献鲜花……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研学团体数量达千余个,超过10万名师生在这里感受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管理中心主任吴涛说,烈士陵园里鲜花不断,缅怀英烈已经成为不变的传统。

在红色讲堂里厚植爱国情感

沈阳,浑南区旧站村,一间简陋却不凡的民宅。

走进篮球场大小的院落,西侧墙壁挂满志愿军老照片,东侧陈列着说不清年岁的老军装,“免费参观”字样格外醒目。

这里的主人叫孙德山,18岁时应召入伍,1950年跨过鸭绿江,当过汽车兵、通讯兵,荣立三等功。他80岁那年,为纪念逝去的战友,萌生出建立纪念馆的想法。整整10年,孙德山几乎没吃过肉,凭着当年参军养成的顽强毅力,把纪念馆给建起来了。

每每见到观众,孙德山心里都格外高兴,他一边掰着手指一边小声嘀咕:“有北京的,也有上海的,本地人是最多的,咋也能有几万人来这里参观了。让年轻人记住历史,战友们才不会白白牺牲。”

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不会随着时间而流逝。沈飞公司专门打造了包括大国工匠在内的志愿讲解团队,在沈飞航空博览园宣讲抗美援朝史和共和国航空工业史,线上线下已累计为数十万市民提供服务;辽东学院打造的全国首批《抗美援朝精神》课程,让学生在红色讲堂从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中汲取营养;为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抗美援朝纪念馆举办抗美援朝出征地专家讲堂……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全省各地红色展馆利用红色讲堂为超百万人次宣讲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文图均据辽宁日报·辽望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