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层楼高的捕鸟网。
被害鸟。
志愿者合影。受访者供图
“这是我所见过最高的网了,能有五六层楼高……”
9月4日,曹大宇等鸟类保护志愿者开始了今年黄胸鹀保卫战第二轮一线巡护行动的第一天。在庄河青堆子,一张近20米高、30多米长的捕鸟网惊呆了他们,就连见多识广的曹大宇也不禁感叹,这是他见过的最高最大的捕鸟网。
清晨6时志愿者几百里外赶来
“出发的时间就不一样了。”
曹大宇告诉记者,参加这次巡护行动的有本溪一个团队、沈阳一个团队、鞍山两个团队共计11名志愿者,分乘3辆车,“根据路程自己安排行程,早上6点到庄河青堆子集合。”
这个季节的清晨6时,天已经亮了。根据之前爱鸟者提供的信息,11名志愿者开始分头排查可能存在非法捕猎的地区。“到7点左右,找到了一个点。”曹大宇说,他们当即向当地野保职能部门通报,对方表示“马上过去”。
搜出大小52张捕鸟网
放飞12只鸟
等了约1个小时,庄河野保职能部门工作人员赶到现场,马上协调当地警方出动,当场查缴了一张架起的捕鸟网,这就是让曹大宇也感到吃惊的大网。
“从非法捕猎者的家门进去,后院穿出,有一条小道,蜿蜒三五十米,到了一处小山坡,这张捕鸟网就架在那里,下半截用的是松木,上半截用的是竹竿。也是地形特殊,架起近20米高的网,从外面也只能看到个杆子尖,其余都被杂树挡住了。”
曹大宇说,小路两旁和小山坡上,都是带刺的灌木,只有必经非法捕猎者家中的那条小道可以到达架网的地方,因此,非法捕猎者也没有抵赖,直接承认了就是自己架的网。
在非法捕猎者家中,警方还搜出了5张和架起的大网一样的新捕鸟网,还有47张十几米长的小网,“47张啊,连起来就是500米,可以想象一下,得有多少鸟栽进网里……”
警方还在非法捕猎者家中查获了大量的鸟笼子和12只活鸟、14只死鸟,活鸟经野保职能部门人员鉴定为黑尾蜡嘴雀,属于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当场放飞。死鸟做了无害化处理。
上午11时许,现场处理完毕,非法捕猎者被警方带走,曹大宇等11名志愿者继续巡护之路。
用驱鸟带换下捕鸟网
曹大宇介绍,沿渤海湾的稻田、湿地、芦苇滩等是黄胸鹀迁徙路线上的补给地,在这条线路上,也有村民不是为了捕鸟、而是为保护庄稼设置捕鸟网,但同样给鸟类带来了伤害。
当日中午,还是在庄河境内,志愿者在一处农田里发现了一张捕鸟网,能有15米长、四五米高,网上有两只死鸟。曹大宇说,根据他们的经验,这张捕鸟网架起的初衷应该是为了保护农田。
“地里种的是黍子,已经收割了。”志愿者向田地主人做了护鸟宣传和教育,然后用车上携带的驱鸟带换下了这张捕鸟网予以销毁,两只死鸟也做了无害化处理。
晚7时30分还没有吃晚饭
9月4日下午,曹大宇一行一路巡护到盘锦境内,傍晚时分到了大洼大辽河边,对河边湿地、芦苇滩开始地毯式排查,直到两个多小时后天黑。
晚7时28分,记者拨通了曹大宇的电话,他们刚结束这一天的行动,“在大洼这找了家旅店歇脚,还没有吃晚饭。”
晚9时39分,曹大宇给记者发来了这一天行动的照片和视频,还没等记者回话就睡着了。9月5日凌晨3时12分,他又醒来准备新一天的行动。
辽沈晚报特派本溪主任记者 金松
链接
黄胸鹀,俗称“禾花雀”,属小型鸣禽,体长14-15cm,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开阔平原地带的灌丛、草甸、草地和林缘地带。
繁殖期间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则喜成群,特别是迁徙期间和冬季,集成数百至数千只的大群,最多达3500只-7000只。
黄胸鹀分布于芬兰、俄罗斯、中国、蒙古、朝鲜、日本等地;越冬于欧洲中部、南部、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缅甸、中南半岛和马来西亚以及菲律宾等地。
2017年12月5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官网宣布更新濒危物种红色名录,黄胸鹀的评级从“濒危”升为“极危”。在我国,黄胸鹀也从“三有”保护动物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