寐龙。
辽宁大连龙。
展厅内展出的多种孔子鸟化石。本版图片均由辽沈晚报记者 查金辉 摄
我国发现的首枚恐龙蛋等多件国宝级化石亮相;辽博馆藏40余件化石参展,均为首次展出。
10月25日,辽宁省博物馆为市民呈现一场远古生命的视觉盛宴“乐·土——辽宁古生物化石精品展”,整个展厅以中生代辽宁古环境复原图为背景,不仅带您穿越回中生代辽宁古环境中,赏珍贵的国宝级化石,了解古生物化石知识,更是可以掌握我省古生物化石资源“家底”。
展出亮点化石文物
在中国首次发现的恐龙蛋
大连自然博物馆藏的在辽宁昌图发现的名字为“圆形圆形蛋”的恐龙蛋,这枚晚白垩世的恐龙蛋,是我国首次发现的恐龙蛋。据了解,古生物学家会依据化石的产地和化石的形状,以及显微结构等来为恐龙蛋命名,而不是叫“某某恐龙蛋”。
这枚蛋早在1921年被发现,由于这枚蛋看起来并不大,有人的拳头大小,人们起初以为是龟鳖类的蛋,直到1954年,才被确认是恐龙蛋,并保存至今。
世界上首次发现睡姿恐龙 寐龙
寐龙是发现于辽宁省北票市的一种小型的兽脚类伤齿龙科恐龙,体长约50厘米,后肢细长,骨盆与鸟类相似。寐龙化石发现的时候后肢蜷缩在身下,口鼻藏在前肢下,保持着一个熟睡的姿势因此得名。它的造型仿佛现代鸟类睡觉时的姿势,在行为学上为鸟类起源于恐龙提供了重要证据。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睡姿的恐龙。
不少恐龙以“辽宁命名”
世界上最小的甲龙类 奇异辽宁龙
以“中国”为名的恐龙至少有20种,属世界之最。如三叠中国龙、张氏中国猎龙、诸城中国角龙、中国鹦鹉嘴龙、中华虔州龙、中国缙云甲龙、中华贝贝龙、中华龙鸟、中国谭氏龙、喀左中国暴龙等。以“辽宁”为名的恐龙,如中国辽宁巨龙、奇异辽宁龙、燕子沟辽角龙、辽宁长眠龙、辽宁大连龙等。以辽宁省内城市为名的恐龙如意外北票龙、杨氏锦州龙、朝阳传奇龙、杨氏朝阳龙等。
在本次展览上就可以欣赏到不少以“辽宁”命名的恐龙化石。这其中,发现于辽宁义县,早白垩世的奇异辽宁龙的化石,看起来小小的,萌萌的,它可是世界上最小的甲龙类。
奇异辽宁龙化石集中在义县和凌源,“奇异”是指它混合了结节龙科和甲龙科的特征,显示出特殊性。多数体长不超过50厘米,是已知最小的甲龙类。奇异辽宁龙看上去就像一只小乌龟,背上有背甲,腹部有腹甲,四肢修长,爪子非常锋利,这样的身体结构显示它可能是过着半水生生活。在一块奇异辽宁龙化石的腹腔里发现了鱼化石的残骸,结合它带有锯齿的牙齿,推测奇异辽宁龙可能是肉食性或杂食性,这一发现颠覆了甲龙类都是植食动物的传统认知。
世界上最早长有角质喙的鸟类 孔子鸟类
孔子鸟类是世界上最早的无牙齿、长有角质喙的鸟类,体型与现生的乌鸦近似。是热河生物群中化石数量最多,最具代表性的古鸟类,包括圣贤孔子鸟、杜氏孔子鸟、费氏孔子鸟和建昌孔子鸟。古生物学家推测孔子鸟类是杂食性鸟类,食谱包括种子和鱼类。雄性长有一对长尾羽,而雌性则没有,是最早的具有“性双型”现象的鸟类。
发现于辽宁北票的圣贤孔子鸟等多个孔子鸟类化石,也将在展览上亮相。
辽博馆藏40余件化石参展 均为首次展出
据了解,展览由辽宁省自然资源厅与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办,辽宁省博物馆、辽宁古生物博物馆承办,辽宁省自然资源事务服务中心、大连自然博物馆、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朝阳济赞堂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北票四合屯古生物博物馆、义县宜州化石馆、义县中德古生物博物馆、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地质博物馆8家单位协办,展期三个月。展览以最新科研成果为基础,向观众呈现了辽宁大地亿年前门类多样、形态各异的古生物化石,配合精彩的多媒体展示、兼具艺术与科学的古生物复原图以及丰富的图版和文字说明,还原了中生代时期活跃在辽宁地区的远古生命。
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张力介绍,在辽宁省自然资源厅协调下,策展团队从全省11家古生物化石收藏单位近4000余件藏品中遴选出87件化石精品,与辽宁省博物馆历年收藏的40余件化石共同展出。并且,辽博本次展出的馆藏化石,均为首次展出。“如此大规模的精品化石在辽宁省博物馆集中展出,在辽博历史上属首次。对辽宁省博物馆而言,将不同形态文化体系引入博物馆展出,既补充了展览品类短板,又践行了深层次、全方位服务社会的使命。”
多件国宝级化石亮相 亮出辽宁化石资源“家底”
中国是世界古生物化石发现大国、研究强国。辽宁古生物化石资源丰富,是化石资源大省,化石总量居全国前列,是享誉世界的化石重要产地,拥有30多亿年的地质历史,发育多个生物群,其中“热河生物群”“燕辽生物群”以前所未有的细节,向世人展示了中生代独特的陆地及淡水中动物和植物群落的生态系统。这些化石保存精美且类型独特,有地球上第一只带羽毛的恐龙、最早的被子植物、第一只鸟喙、第一种敢于捕食恐龙的中生代哺乳动物、最原始的羽毛、最早的真兽类……在本次展览上,就可以欣赏到多件珍贵的国宝级化石,这些化石产地就在辽宁,如大连自然博物馆藏的在辽宁昌图发现的名字为“圆形圆形蛋”的恐龙蛋;还有在辽宁北票上园镇陆家屯发现的早白垩世时代的寐龙等。
展览的举办得益于辽宁多年来在古生物化石研究保护利用领域所取得的成绩。2001年《辽宁古生物化石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实施至2022年《辽宁省古生物化石保护规划(2021—2025)》颁布期间,辽宁省已基本构建了化石产地、化石保护区(地质公园)及化石收藏单位为主体的化石保护体系。全省共有5个化石产地,3个古生物遗迹类地质公园,即辽宁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辽宁锦州古生物化石和花岗岩国家地质公园、辽宁本溪国家地质公园,5个自然保护区以及11家化石收藏单位。根据辽宁省化石标本数据库系统统计,全省馆藏登记重点化石2688件,其中一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764件,二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837件,三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1087件。本次展览也以多种形式,亮出了辽宁化石资源的“家底”。辽沈晚报记者 朱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