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
不久前,中国疾控中心英文周报发布了一系列关于中国不同人群食物过敏的研究论文,首次对我国不同人群的食物过敏情况进行比较详细的研究分析,为未来建立符合我国不同人群实际情况的过敏性食物清单提供了坚实保障。
结果显示,相关研究成果显示,中国不同人群自我报告的食物过敏流行率为12%,而医院诊断的流行率仅为5%; 男性和女性的食物过敏流行率分别为9%和10%。以时间划分,2009年至2018年,食物过敏的流行率为8%,高于1999-2008年(5%),这表明中国食物过敏的流行率正在上升。5.8%受访者报告了对食物的不良反应,4.3%报告了食物过敏,经医生诊断的食物过敏只有2.2%;常见过敏原食物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虾、芒果、贝类、鸡蛋、鱼、牛肉、牛奶和羊肉,以动物源食物为主,与欧洲以花生、大豆为主有差异。反应则以皮疹为主,占63.7%;20.6%报告了口腔过敏症状。
从分析总结可以看出,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过敏状况有差异,华东地区高于华南和西南。以年龄划分,4-17岁儿童的食物过敏流行率最高,为10%,其次是成年人(7%)和婴儿(6%); 以食物类型划分,27%过敏者对螃蟹和鸡蛋过敏,22%对牛奶过敏,19%对贝类过敏,16%对虾过敏,16%患者对水果过敏(芒果占15%),15%对鱼类过敏。0-3岁的婴儿对牛奶过敏的可能性大于其他食物,水果过敏在4岁以上儿童中更常见。
专家建议,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下列措施尽量避免食物过敏。
1.重视婴儿阶段的食物摄入。一方面,应关注父母过敏史,父母过敏的东西,给婴儿初次接触时需适当控制、观察,但不能绝对禁止。另一方面,早期尽量母乳喂养,加入辅食时,不要一次性加入多种食物,需要一种一种地添加,以便及时明确是哪种食物导致的过敏。
2.怀疑有过敏症状,及时到医院进行过敏原测试,不要讳疾忌医。
3.有明确过敏症的人群,一方面需要忌口,避免接触过敏原,另一方面也需要常备抗过敏药物,以防出现症状时及时吃药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