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珊
八月中秋节,现在的过法就只有吃月饼一项了。中秋节也只是在超市或糕点店里有所体现,一些年轻人过节的感知,大约就是中秋节要放假休息、吃两块月饼而已。
记忆中,儿时的八月节是全家团圆的日子。那时的吃喝穿戴也讲究应时到节,比如小孩儿要穿绣有兔子、桂花、菊花的绣花鞋。买卖家更是早早就张罗布置,张灯结彩,摆上应时瓜果,门口髙悬几个红麻经子捆扎的蒲包,表示八月节到了,满大街的节日氛围一下子烘托出来,人人都沉浸在节日要来了的喜庆中。
那时,大多人家不买月饼,而是要烙月饼,最简单的烙月饼就是用月饼模子扣出来的加青丝玫瑰的糖饼。
月饼模子有多种,最简易的用黄泥烧制的泥模子,这是凑合事儿的人家用的,而讲究人家用的是那种传了多少辈儿的木头模子,直径十五六公分,厚度有三四公分。这模子虽笨重,但刻花内容十分精致,广寒宫以及玉兔捣碓、桂树蟾蜍等图案一应俱全,且较为精美。也有稍微小点儿的,个头适中。对于那种图案精美的月饼模子,许多人家都要提前预约借用的时间,以便不耽误事儿。可见那时自烙月饼之普遍,也说明人们对八月节的重视程度。
月饼模子的确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的,以前有人说月饼模子是红木的,其实不是,那时的饼模大多是杜梨木的,此木质地细腻,不易劈裂,做模子耐磕耐碰。
儿时,过八月节颇具仪式感,烙月饼是过节的重要项目,须提前准备。我们那时要到东楼的瑞丰酱园买青丝、玫瑰,还有最关键的桂花酱,再到干货铺买桃仁、瓜子仁,然后回家把白面炒熟,将糖与各种小料拌匀做馅。
八月十五烙月饼,馅料是魂,模子是血,白面则是骨头。烙好月饼没有骨头,整个月饼就立不起来。那时我家烙月饼,我会聚精会神地盯着,我妈妈则提前告诉,只许看,不许乱说话。当时只供应标准粉,相对于“富强粉”,它缺乏白度与筋道,于是就得在和面上下工夫,先把面和硬,醒一会儿,再往里加水,要一点儿一点儿地加,使劲儿地搋、揉,再醒发,如此反复几次,面就有了力度,油光锃亮,也增加了白度。只有这样的面,包上馅料再烙,才不皱不裂,才能烙出质量上乘的月饼。
月饼烙熟,家庭主妇要比较着挑选出最好的,留着八月十五正日子拜月神时上供用。那时的八月节是仅次于过大年的节日。
如今想起来,儿时的八月节就像母亲烙出的那种老味月饼,馨香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