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赶集认个“孙女” 接到家中养育了七年

辽沈晚报 2022年09月14日

刘金美和小莹。受访者供图

刘金美和老伴都住在农村,每个月村里用地加上养老金,两个人有2000元出头的收入。

按照刘金美的说法就是:“哈哈哈,日子也还不错!”实际上,除了刘金美老两口,家里还有孙子和“孙女”需要花钱。“孙女”小莹今年10岁,上小学三年级,是村里单身爸爸小毕的女儿。

刘金美把小莹接到家里住,已经七年了,除了学校课后服务和小食品找小毕要了百八十元费用,七年来,小莹的吃穿住用,都是刘金美一手提供。

赶集认个“孙女”

日前,当记者拨通刘金美的电话,说起“孙女”小莹,老人表示:“小莹的事,我得从头说起。”

八年前的初春,大连市普兰店太平街道姚家社区的刘金美和几位姐妹赶集买玉米种子和化肥,手推车没气了,刘金美在小毕师傅的修车铺第一次见到了小莹,那时小莹才两岁半。

“孩子在炕上蜷成一小团,像个小猫一样,很瘦,站立都不会,爬行也很迟缓。”刘金美说:“孩子的爸爸小毕腿有点残疾,开个修车的铺子,刚离婚,自己拉扯两岁的女儿。小毕也不懂得照料孩子,才两岁多的孩子就扔在炕上自己爬,和大人吃一样,把面和了,拌点菜叶,炒大饼,切一块块地喂孩子……我就说你得喂孩子软乎点的吃,还要喂牛奶。”

刘金美可怜孩子,看小毕也确实也不会带孩子,她就下定决心,要帮着照顾这个孩子。

刘金美和几个姐妹跑出去花6块钱买了奶豆,又买了牛奶留给孩子吃。第二天,刘金美不放心,又买了牛奶,蒸了鸡蛋糕去看小莹。

就这样,刘金美几乎天天都去看小莹,不是买牛奶,就是帮着给孩子做点吃的,一来二去就认下了这个“孙女”。

随后,刘金美找到村书记,把小莹的情况说了,为小莹争取到每天一斤奶的待遇。早上刘金美去取奶,回家热了,再送到小毕家,喂给孩子半斤,中午奶豆泡奶,一天伺候两顿饭。

接“孙女”回家

每当刘金美去给孩子做饭时,孩子都会高兴地喊她奶奶。刘金美忘了每天的疲劳和奔波,抱起小莹,举高高、领着她遛弯、给她做好吃的。经过一年多的坚持,小莹终于和正常孩子一样,会走了,也胖了,也会开心地笑了。

随着感情加深,孩子再也离不开这个比自己奶奶还亲的奶奶,每天跟着刘奶奶锻炼,上刘奶奶家吃饭。

后来,小毕的修车铺不干了,打工也是有一天没一天的,刘金美就和小毕商量,干脆让孩子到自己家住,照顾小莹,也不要小毕一分钱,没有任何条件。小毕信任刘金美,就同意了。从此,刘金美家里就多了一口人:“我走哪儿都带着她。”

孩子一天天长大,遇到上幼儿园、上学等一系列事情,刘金美都是尽全力帮助张罗。她找到社区,争取社区出资让孩子去幼儿园,又帮助联系到企业赞助学费,让小莹顺利上了小学。

刘金美说:“村里帮着交学费餐费,学校也给发一部分补助,一切都挺顺利的,这个社会真好。”

刘金美老伴徐茂月说:“我们刚领孩子回家时,街坊邻居有的送来一桶油,有的送来米面,还有一位送来200块钱,我都把这些记在小本上,留着小莹长大了给她看,让她记住乡亲们的好!”

最怕“孙女”得病

徐茂月说,孩子平时在家住,周末也回去跟爸爸住两天。小莹小时候不爱回自己家,路过家门口,问她想不想回去,她就躲到我身后不出来,要是说回爷爷奶奶家,她就笑了。小孩子挺懂事,平时抢着给奶奶倒水、铺被子。

记者问小莹,爷爷奶奶对你怎么好的?小莹高兴地说:“天天给我做好吃的,鱼、土豆、鸡肉,好吃,过年还给我买新衣服。”

徐茂月说,我们把小莹当成自家人,现在孩子学习也挺好,网课评价都是优秀。原来孩子学习不行,我就找到学前班和学校老师,和他们说了情况,孩子智力发育慢点,给她点时间,随着生活环境好了,智力发育会跟上的,老师们也都理解,我挺感谢的。

“我们现在最怕小莹得病,这孩子身体弱,爱感冒,她一有病,我和老伴就害怕,给她吃药看病,对自己孙子一样。”

没想过以后会怎样

由于近两年有时会上网课,刘金美家里安装了WiFi,小莹的爸爸送来一部旧手机,小莹用它一边充电一边上网课。

现在小毕在村里打工,过日子没问题了,小莹回家时,小毕不做饭也能买饭菜回来,小莹和爸爸关系有些缓和,周末回家也不抗拒了,和爸爸交流也没问题。

记者问,想没想过要照顾小莹到什么时候?徐茂月表示,这个还没想过,小莹爸爸治病需要钱,很困难,也不能全心全意照顾小莹。我家里儿子、儿媳、孙子,都对照顾小莹没有意见,现在对孩子有感情,撒手也不舍得,能照顾到什么时候就照顾到什么时候吧。

刘金美、徐茂月老两口除了每天照顾小莹衣食起居以外,还得送小莹上学。去学校的路,单程1000多米,每天要走两个来回。到了冬天,冰雪道,家人不放心,徐茂月和儿子怕73岁的刘金美滑到,就主动肩负起送小莹上下学的任务。每天姚家塘南线上都会出现一道美丽的风景,有时是奶奶牵着小莹的手送她上学,有时是爷爷领着小莹上学,有时是“爸爸”骑车载着小莹上下学。

这一家人的爱心接力,每天上演着。他们的凡人善举也感动着周围的人们。

对话刘金美、徐茂月

她不要求走 就一直住下去

记者:村里乡亲对你俩的善举怎么评价?

徐茂月:村里都知道这个事,有时也帮一把,给小莹送来点吃的和穿的,有人说不是家里的养不亲,但我觉得时间长了,相互都有感情,即使小莹有一天想回自己家和爸爸过,我也能理解。

记者:小莹在家住七年,接送孩子上学,老师没问过你们是小莹什么人吗?

刘金美:没问过,他们都知道小莹是我在养,我家里的经济条件也不算好。小莹小时候的牛奶钱,大一点学费、学校餐费、书本钱,都是村里解决的,我去找村书记,他二话没说,几天工夫儿就给解决了。

记者:对小莹的将来有规划吗?

徐茂月:暂时没有,有人说你照顾小莹,小莹在你老了会照顾你。我不这么想,我老伴今年73岁了,我75岁,小莹长大了,我俩还不一定在不在呢。小莹说只要爷爷奶奶不撵她走,就一直住下去。我就想,只要她不要求走,就让她在俺家一直住下去。

辽沈晚报特派大连记者 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