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文:人间机缘翻滚不息 世界绝不到此为止

辽沈晚报 2022年06月07日

《在人间赶路》 作者:李修文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出版日期:2022年4月1日

□苏扬

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人活一辈子到底为了什么?

人生路上,如何面对挫折与困惑、危机与灾难,甚至生死?

这些问题,每次发问都各有原由,这次或许是因为你看了散文集《在人间赶路》。书里写了人间种种爱与怕、生与死、故去与当下,总有新的希望可寻觅。文章的主角,离你我很近,多是尘世中微小的个体,是名不见经传的人,他们的答案或许会让你不再困惑,拥有力量。

李修文出生在湖北荆门的一个小城,南方细腻的自然风光与诗词戏曲滋养了他的文字直觉。在13岁那年,他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后因在作文大赛中多次获奖,他被保送到湖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他没有选择留在湖北,而是北上吉林,去往了两千多公里外的《作家》杂志社工作。

他坦言,出于对俄罗斯文学的欣赏,自己在文学与地理审美上都更喜欢广义的北方。“我坐火车去长春,一切都是我想象的样子。住在红砖房的宿舍,路过光机所和华侨饭店,去南湖附近找朋友吃饭,再一起去白桦林里散步。”

尽管很满意北方的生活,可他不久便遇到了一个大问题——语言上的丧失感。李修文谈道,“语言是身世,是我们生存于世的重要证据,也是生命力的外部呈现”。当他发现自己无法用惯常的修辞去描述北方的世界,便决定离开长春,回到南方。

多年以后,在甘肃酒泉的戈壁滩上,作家好友叶舟为他念起罗伯特·勃莱的诗,竟然让李修文不由想起那次“生硬的不足为外人道的别离”,便挥笔创作了《别长春》。他在结尾叹道:“别离不是羞耻,它只是命运的一部分。”这篇文章被收录在《在人间赶路》。

李修文回到湖北后,顺利地在《收获》杂志上发表了两部长篇小说《滴泪痣》和《捆绑上天堂》,于是在文坛初露锋芒。然而不久后,这位备受关注的青年小说家却陷入了创作瓶颈。“我确实觉察到了语言和内心之间的一种不可抵达,这种折磨经常让我严重怀疑自己,导致我有将近十年都写不了什么东西”,他说。

回想起从小对中国戏曲,特别是荆州花鼓戏的喜爱,李修文转而做起了编剧。由于参与制作的影视作品较多是农村题材等,他在五六年间走遍了西北各省,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人生际遇。他时常感觉自己获得了某种启示却苦于没有创作灵感,便总是下意识地把一些片段记录在笔记本上,待到多年后认为自己可以重新拾笔,再来翻阅这些割舍不掉的情绪。他的散文多是如此写成。

李修文认为,一个完整的作家总是会试图打碎自己与世界之间的界限,在辗转搏斗的过程中获得命名河山的能力,从而给出如何与命运相处的答案。“好的作家的文字总是让我们心有戚戚,那是因为他们没有被过度专业的作家生活阉割,而是在俱下的泥沙之中获得安宁。”他谈道。

面对无法战胜的命运,陶渊明寄情诗酒,曰“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苏东坡慨言“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李修文则向记者讲起了湖北襄阳县堕泪碑的由来——战无不胜的羊祜将军镇守襄阳,在凯旋途中,他看见了夕阳、山峰、树木和云彩,由衷地流下了眼泪。“人总有战胜不了的东西,要视失败为当然的前提,同时永不放弃挣脱残缺的努力与对世界发自肺腑的渴望。守护穿越困顿之后的安宁,这就是日常生活的精进。”这是他的答案。

开篇讲述祖孙故事的散文标题被编辑挑中成为精选集的书名,这也是对于收录文章主题的一个很好的总结。他文章的主角多是尘世中微小的个体,却也是世界为之生动的根本,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好好地走在命定的道路上”。

他说道,“我认为这个题目很合适,因为我写的就是一个一个在人间赶路的人。那些踉跄的人,被风吹倒的人,强自镇定的人,那些费尽了气力才能够走在这条道路上的人。无论形神面容如何,大家都受困于各自的一条道路,在人间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