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高尔山 金戈铁马叹沧桑

辽沈晚报 2022年03月23日

高尔山山城省级文保碑

高尔山山城城墙

高尔山山顶辽塔

抚顺高尔山山城,史称“新城”,位于辽宁省抚顺市北部浑河北岸的高尔山上,海拔232米,浑河在山南两公里处由东向西流过。高尔山是一座层垒的历史纪年碑,上迄汉武雄风,下止日俄战争,历经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辽金元明清各代两千余年,是历代中原中央政权和辽宁地方政权长期军事斗争与文化交融的前沿地带,因为这座历史上著名的“新城”,高尔山山城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老地方

高尔山山城是辽东地区的枢纽重镇

新城最早见于历史记载是在公元276年,这年,高句丽西川王来到高尔山猎获白鹿。西川王来此地的主要目的为了对初建阶段的新城进行军事考察,西川王在这里能猎获到属珍稀品种的白鹿,说明那时的浑河两岸常有鹿群出没,生态环境良好。

公元288年,西川王第二次来到新城,再次猎获白鹿。该城当时的行政长官是“新城太守”海谷,海谷向西川王敬献了珍贵的鲸鱼目“夜有光”,可能是夜明珠之类的珍玩。这是文献明确记载的第一位新城行政长官,“新城太守”的职级大体相当于现代的省长。

公元293年,慕容鲜卑由辽西举兵进攻高句丽。在这次战争的开始阶段,高句丽第14代王烽上王从其王都逃至新城避难。公元339年,燕王慕容皝亲率大军直抵高尔山,大兵叩城,高句丽故国原王来到新城,与慕容皝签定城下之盟,换取前燕退兵。

据王绵厚先生所著的《高句丽古城研究》记述,高尔山山城是一座大型城堡,是高句丽政权的西北门户重镇,城墙周长5400余米,由东西两城和南瓮城组成,城内面积约100万平方米。高尔山山城的东、西、北三面都是绵亘的山岭,东有抚西河,从北流经山城北、东两面注入浑河。今沈抚、沈吉铁路和沈桓公路,均在山城南通过,也是山城正面的古今交通孔道。高尔山山城居高临下,控扼浑河沿岸的要冲,形势险要且位置居中,是古今由辽东和“玄菟”通向高句丽都城的枢纽重镇。

高尔山山城经发掘面世的遗物,主要有生活用具、生产工具、武器、建筑构件材料及货币等。其中发掘的主城第二区出土的铁制武器中尤以各式铁镞为多,这类铁镞在上世纪40年代发掘东门址西侧时,就有集中发现,同时伴出铁甲片。此外还有铁盔、铁削、腰刀、铁矛、铁尊、铁甲片、铁弩机等。而数量极少的的日用陶器多以泥质灰陶为主,器型有双桥状横耳盆、壶、罐、甑、瓮等。上世纪40年代发掘时,高尔山山城中东门南壁上段发现黑灰色板瓦和大量红色瓦,并有典型的高句丽时代的八瓣莲花纹灰瓦当和辽金瓦当、陶片等出土。80年代以后发掘出土的铜币中,基本上是“开元通宝”,为此山城的时间下限提供了参照物。从发掘看现存的土、石结构的城垣基址,不应是“新城”建造初期的结构,而应是高句丽占有辽东以后,对西陲“新城”不断重新修缮加固的遗存,它与辽河流域以东、山城边缘以西的诸多高句丽晚期山城的土、石结构具有相同的特征。

隋唐征东战争中的“新城记忆”

长达70余年的隋唐征东之战,是改变了七至八世纪间东北亚政治格局的历史大事件。在这场旷日持久、惨烈无比的世纪大战中,扼守高尔山的新城要塞是攻守双方的必争之地,李道宗、李勣(《隋唐演义》中的徐茂公)、苏定方、薛仁贵等大唐名将在这里留下了名垂青史的“新城记忆”。

公元613年,隋炀帝二次兴师,从诸道发起进攻,新城成为隋朝此次战役的主要作战方向,隋朝大将军王仁恭兵至新城受到隋炀帝的阵前嘉奖。

公元645年,唐太宗身佩弓矢,御驾亲征,高句丽举国震撼,唐军分道进攻,同时攻击新城、建安城(海城)、卑沙城(金州),唐太宗则亲率主力进围辽东城(辽阳)。辽东道行军副大总管(副总司令)江夏王李道宗为全军前锋,率数千唐军首先在新城投入战斗。

这之后,唐朝总结经验教训调整了自己的军事战略,采取了暂时放弃大兵团作战,动用小部队频繁袭扰,不断削弱对手实力,动摇其根基使其邦无宁日的新战法,力求达到“数年之间,千里萧条,则人心自离,鸭绿之北可不战而取矣”的战略目的。

公元647年,李勣率右武卫将军孙贰朗、右屯卫将军郑仁泰及三千唐军“由新城道以进”;公元654年,松漠都督李窟哥率契丹族军队进袭新城;公元655年,营州都督程名振、左卫中郎将苏定方进击新城;公元658年营州都督程名振率薛仁贵来攻,焚烧新城……

公元667年,已经73岁的李勣率唐军到达新城西南。今李石寨镇在高尔山西南,民间传为李勣在此安营扎寨而得名,初名为李氏寨,后演化为李石寨。据《旧唐书·东夷·高丽传》记载,战前,李勣对全体将领们说:“新城,高丽西境镇城,最为要害,若不先图,余城未易可下。”

新城易守难攻,从645年到667年,唐军对新城的进攻都是城外野战或纵火袭扰,从未克城,而此次李勣统率的唐军则势在必得。面对城下兵力占优唐军的长期围困,新城守军闭门坚守8个月。城中有3个泉井,可以长期据守,泉井之水源源不尽,但粮食总会告尽。围城期间,“城中窘迫,数有降者”。九月,城中粮绝,一个名叫师父仇的军官聚众制服城中最高守将,将其捆绑,开门投降。

新城既克,高句丽的西北门户洞开,辽河东岸由一系列山城组成的高句丽西北防线被撕开一个口子,导致高句丽的西北防线全线动摇,高句丽立即组织力量反扑过来。高句丽大军在泉男建的指挥下,从高尔山城北面的金山城(铁岭催阵堡山城)猛扑过来,夜袭新城。契苾何力麾下的庞同善、高侃的唐军在新城外围警戒,当夜被高句丽军夜袭,猝不及防,乱了大营。这时,担任殿后策应(战役预备队)驻守城中的薛仁贵骁勇赴救,斩首数百级,击退夜袭新城之敌。高句丽军向金山城退去,庞同善、高侃乘胜尾追败逃之敌,一路向金山城杀去。庞、高所部行军70里攻到金山城下,反被击溃,数万金山之敌顺势反攻,危急时刻,又是殿后的薛仁贵痛击金山之敌,将其断为两段,分割围歼,阵中斩首5000级。随后,薛仁贵由殿后变前锋,率部出击,乘胜攻拔金山城。接着,仅凭少量兵力攻下金山城东北的扶余城。两城既下,地处高句丽政权北部防区扶余川中的40余座城池望风请降,薛仁贵横扫辽北,威震辽海。

巍巍高尔山,大唐将星曾于此彰显潇洒风采,闪耀夺目光芒!

高尔山后世风云:安东都护府——贵德州——抚顺战犯管理所

公元677年,唐朝安东都护府迁至高尔山新城,同安东都护府下辖的新城州都督府合署一地,高尔山山城现存建筑上层有唐代的遗迹和遗物,应是后期高句丽灭亡后,作为唐“新城州都督府”等沿用的遗存。公元697年,狄仁杰上书武则天,请求撤销设在高尔山山城的安东都护府。

辽代时,高尔山旁出现了一座贵德州,其采煤业与陶瓷业较为发达,此州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四弟耶律安端的私城。耶律安端数次与其兄耶律剌葛、耶律迭剌、耶律寅底石反叛辽太祖,史称“诸弟之乱”。其子耶律察割之后又发动了“火神淀之乱”,弑杀辽世宗耶律阮及大批皇族,重创大辽统治根基。

公元1088年,已属辽朝贵德州的高尔山城东城和西城之间出现了一座大型寺庙,坐北朝南,南邻山城的南门出口,原新城南门两翼的山梁城墙上,建起了高大的东塔和西塔,据20世纪30年代出土于古塔附近的石经幢,得知这辽寺辽塔建于辽道宗执政时期。而今,东塔已经倒塌无迹,1944年才挖出塔基,西塔犹存,称之为高尔山塔。

1816年清朝嘉庆年间,满族镶黄旗世家子弟升寅任盛京礼部侍郎期间,曾来高尔山游览,为高尔山留下了第一首登临诗——《抚顺北山题壁》,诗作题于观音阁墙壁上,可惜墨记已湮。清末,文士韩梦莲为高尔山题写长联,“叹秦砖汉瓦,世变沧桑。细思往古英雄,浩浩红尘谁拔脚?”又有一位道号为“洞虚翁者”的高士,为高尔山点题16景,堪称高尔山风光之大观。

在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俄军固守高尔山防线,日本鸭绿江军的炮兵向高尔山猛烈轰击,炮弹击中塔座和塔顶密檐,留下两个弹洞。

1991年抚顺市政府将古塔修葺一新,弥平了塔顶日军炮击弹洞。工程于1991年7月开工,1992年10月完竣,1992年3月28日清理塔基时,发现了日俄战争中射入塔基中的一发炮弹,为古塔清除了隐患。古塔原高14.1米,1992年修复后为14.3米,由塔基、塔座、塔身、塔顶、塔刹等5个部分组成。

值得一提的是,高尔山山脚下有一座“辽东第三监狱”,现称“抚顺战犯管理所”,曾关押过包括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内的大批战犯。

辽沈晚报主任记者 张松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