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沈阳市促进科技成果本地转化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发布,提出到2025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500亿元,本地吸纳技术合同数量提高50%以上,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达到50%以上,双创载体数量达到300家,在孵企业3万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以上。
人才评价破除
“唯论文、唯职称”倾向
《方案》提出深化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推进项目、人才、机构评价制度改革,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授权创新主体自主评价人才。推动存量人才与增量人才享受同等待遇,涵养、留住现有创新人才资源。建设“一网通办”数字化人才服务平台,为高层次人才提供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就医、住房等服务,创造远来近悦的人才发展环境。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对大学生创业路演项目择优给予10万元落地支持。开展精准化路演,每年不少于1000场。
“项目+团队”“带土移植”
最高提供1000万元启动资金
《方案》提出激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支持科研人员自带成果创新创业,通过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予以前期资本投入和物理空间落地支持。对成果在沈转化的,按成果转化收入比例给予奖励。高校院所支持科研人员通过在岗创业或到企业兼职从事成果转化。实施高端人才“项目+团队”的“带土移植”工程,按自筹资金实际投资比例给予最高1000万元启动资金。
到2025年国家级科技创新
平台达到70家以上
《方案》提出筹建辽宁材料实验室、辽宁智能制造实验室,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等5个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各平台设立成果转化中心。到2025年,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达到70家以上,集成科技创新平台达到500个,平台转化成果达到1500项。到2025年,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专业研究所30家,与企业共建联合创新中心100家,孵化科技型企业100家,服务企业2000家。到2025年,全市实质性产学研联盟达到300家。
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
达到8000家
支持企业自建、共建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引智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应用示范基地等。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科技型企业培育成长体系。到2022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500家,到2025年达到8000家。
辽沈晚报记者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