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冰
那个足球场大小的鱼塘冰场是我的青春记忆,今天说起它,话语都会带着笑的旋转。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毕业分配到京郊密云水库边的一座水电厂工作。电厂离北京城100多公里,离密云县城20公里,离最近的村镇也要走上半个多小时的路,当时交通不便,生活范围有限,出厂活动至少要骑自行车。
电厂有自己的生活区,从食堂、小卖部到医务室、幼儿园,一应俱全,形成小小的完型生活形态。这里山青水清,就是几乎没有什么文化娱乐活动,师傅们工余最多的去处是水边钓鱼。春夏秋三季还行,到了冬天,冰封水库,大多数人只能和村民一样猫冬避寒过日子。
清淡的生活需要加点儿盐。曾担任学校足球队、排球队两个校队队长的小史最先有了想法。他发现生活区门口不远的地方有一个足球场大小的鱼塘,因为这里人少,虽然废弃多年,但围堰还很完整。“如果把它灌满水,是不是能做个冰场呢?”小史和我们一起进厂的伙伴商量他的想法。
是呀,如果有个冰场,就可以滑冰了!我们在学校的最后一个学年上过滑冰课,现在冰鞋都在床下赋闲呢。而学校的冰场,就是用夏天的泳池改造的。既然泳池能改冰场,鱼塘为何不能改呢!
立刻行动!小史很有策略,他先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自己同班组的李师傅。李师傅是厂工会的文体委员,城里人,爱运动会滑冰,最重要的是,正和水库管理处的一个姑娘谈恋爱。小史跟李师傅说,如果像电影上那样,和姑娘一起溜冰,是不是很飒?
没两天,由工会组织,在李师傅的指挥下,开始为职工改建冰场。清理废物,拉水管给塘里重新灌水,甚至找来几个废弃轮胎,放在塘边,既可以起到保护作用,还能当休息的座椅。同时,安排了冰场维护人员,每天清扫和给冰面补水。一个精致的溜冰场建成了,在大山里,水库大坝下。
开始,只是小史和李师傅等三五个人滑,因为只有他们有现成的冰鞋。电厂上班实行三班倒,白天休息时,鱼塘就成了小史们的天下。只要他们一上场,塘边就围满了厂区的家属——看人滑冰也是一乐,看他们摔跤,更是乐。生活区门前的冬日忽然热闹如集市。
冰场开张了,有家属自己找三角铁钉在木板上,给孩子做冰车,放了寒假没处玩儿的孩子们,蜂拥上了冰场。李师傅趁休息日,专门坐长途车到王府井给女朋友买了一双白皮革的花刀冰鞋,俩人手拉手滑起来,姿态亲昵。
没几天,电厂建了冰场的消息在周围的单位和村里传开了。冰场上的人更多了。他们大多来自周边的友邻单位,这些人中,确实有高手。记得北京第八机床研究所(当地人简称八机床)有一个40岁左右的中年人,技术精湛,过目难忘。偶而遇到一个生手,突然摔倒在他面前,他能轻松绕开,或者顺势扶人一把。在这个小小的鱼塘冰场上,这样的人就是大家眼里的明星。每天都会有人追着他套近乎,讨教,他也耐心地指点。前些天听一位朋友说,在密云城区的一个冰场上,还曾见过他,依然悠悠地滑着,想想,他应该到古稀之年了吧,还在滑,那真是高手了!
没出一个月,冰场上已经人满为患了。两百人左右的电厂,一个月内,竟然买了八十双冰鞋,这个小小的冰场实在容量有限,难以抵挡这么快的增长速度。李师傅和小史们商量,开了夜场。四盏大灯照亮了鱼塘的四角,冰面晶晶亮,冰刀滑过,冰花一闪,和着人们的笑声四散开去。不仅加了灯,李师傅还把厂里会议室的音箱搬来,播放音乐。欢乐在夜色中荡漾着暖意,令人心情愉悦。
几年之后,距离电厂不远的密云云佛山滑雪场建成,冰场上的大部分人转移到雪场上,小史很快成为雪道上的高手。而李师傅则改玩儿旱冰了,他说,这个不受季节限制,更自由。但是老伴儿——当年的冰上女友,常拦着他,说岁数大了别磕碰着。
三十年过去了,鱼塘没有了,但快乐依然在回忆中滑来滑去,轻巧,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