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看古人用啥“餐具”“厨具”

辽沈晚报 2022年01月30日

磁州窑白釉铁彩“清酒肥羊”三系瓶。辽沈晚报记者 查金辉 摄

本报记者走访了辽宁省博物馆、沈阳博物馆、新乐遗址博物馆、辽宁省图书馆等辽沈地区多个重要文博场所,对其常设展、临时展及这些展览上展出的文物宝贝们进行梳理,分类推荐给您,展示家门口就能看到的精品展览和稀世珍宝。您有想推荐的展览和文物宝贝也可以告诉本报。

烤肉串、炖羊骨、美酒……这些古代人就已经可以享用上,而且有专门的炉灶具和餐饮具来使用;宴席上,古代人吃饭,还会使用精美的渣斗盛装骨渣、鱼刺。

看来在吃喝这个问题上,无论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一样讲究,也因此产生了丰富的饮食文化。今天我们就向读者们推荐春节期间在家门口就可以欣赏到的与“吃喝”有关的文物宝贝。

炙炉

原来古代辽宁人也吃烧烤,也撸串。据介绍,“炙”就是用签将肉穿好,再置于火上烤,就是如今的烤串。炙炉就是烧烤炉,是文献中所描述的将肉穿好放置于其上的烧烤工具,在辽宁境内汉魏时期的墓中出土较多。

根据文献记载及考古发现,中国古代的烹饪技法主要有炙、烩、熬、炝、汆、蒸等。

赏宝点位:辽宁省博物馆一层《知·味——两汉魏晋时期辽宁地区的饮食文化》展览

前燕龙首柄铜魁

朝阳博物馆藏的前燕龙首柄铜魁,里边盛放了羊骨头。在我国古代,魁是一种常用的盛用器,可以盛羹,也可以盛酒。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饮食文化,给后世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遗产。饮食烹饪种类繁多,如鱼鲊(经过多种工艺加工的生鱼片)、胡羹、蒸豚(蒸小猪)、胡炮肉、跳丸炙(早期的肉丸子)等等,丰富而美味,不少食珍至今还有开发利用的价值。《齐民要术》的记载,胡羹是用羊肋肉加葱、胡荽、安石榴汁煮成,有点像手抓羊肉,却以羹为名。

赏宝点位:沈阳博物馆三层《辽河流域精品文物展》

陶灶组合

普兰店姜屯汉墓出土的陶灶组合虽然是明器,也就是古代人们下葬时带入地下的随葬器物, 即冥器,为人们当时使用的陶灶组合的缩小版,但是却可以反映出当时人们使用灶具的情况。这一明器为五孔灶,说明当时的灶是可以同时烹饪三种以上甚至是五种以上食材的。灶上使了甑等炊具。甑是一种复合炊具,它需要与釜、鬲 等炊具组合起来才能使用,相当于现在的蒸锅。汉代的甑与釜、灶组合,多为陶制,即作为墓中的明器;魏晋时期的甑多与釜组合,多为铜质,有的留下了灰烬痕迹,应为实用。

赏宝点位:辽宁省博物馆一层 《知·味——两汉魏晋时期辽宁地区的饮食文化》展览

磁州窑白釉铁彩

“清酒肥羊”三系瓶

磁州窑白釉铁彩“清酒肥羊”三系瓶为金代文物,阜新市博物馆藏。据了解,书写“清酒肥羊”四字表明这是一个酒瓶,属于宋元时期流行的商标广告用语。先后曾统治过北方、建立金王朝与元王朝的女真人和蒙古人是游牧民族,自然食羊之风盛行。“清酒一杯馈亲友,肥羊醇真暖人心”,此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时人赞美烹羊煮羔,办筵设席款待宾客,追求“清酒肥羊”富足生活的愿望。从功能上看,瓶口带三系、四系是为了便于提拎、悬挂、移动器物而制的,这与女真、蒙古等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也体现出浓浓的草原游牧生活气息,是游牧民族传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赏宝点位:沈阳博物馆三层《辽河流域精品文物展》

清画珐琅花卉纹渣斗

清画珐琅花卉纹渣斗是清宫实用品。渣斗是宴席上盛装骨渣、鱼刺的用具,瓷器、漆器都有制作。此渣斗是采用画珐琅工艺制成,大口像喇叭状。整个器物以浅蓝色珐琅釉为地,口沿处有一圈红色花卉图案,颈部是绿色蕉叶纹;器身装饰着红色番莲花等花卉纹,繁花新蕾,姹紫嫣红。渣斗里面是蓝色素面,没有纹饰。此渣斗胎骨较薄,应该是清末时期所使用的。

赏宝点位:沈阳博物馆一层《鎏光釉彩 盛清大器——沈阳故宫藏珐琅器展》

辽沈晚报记者 朱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