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别忘来辽博看“虎”

辽沈晚报 2022年01月30日

汉虎钮錞于。 本稿图片均由辽沈晚报记者 查金辉 摄

三彩划花伏虎枕。

战国安国侯铜虎符。

虎符、虎枕、虎纹铜牌饰……虎年别忘了来辽博看“虎”。“虎虎生威——壬寅虎年新春生肖文物展”已经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展。

自2015年开始,辽宁省博物馆每年春节前夕都会推出生肖文物展,至今已八个年头。今年恰逢壬寅虎年,有关于虎,人们在历代传承中编织出许多动人的故事和传说,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生肖习俗和极具特色的虎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物遗存。辽宁省博物馆遴选与虎有关的文物百余件,展品包含了从商代到现代的虎文化题材的绘画、铜器、玉器、陶瓷器、金银器、织绣、货币等多个类别,与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的相关展品一同为观众呈现本展览,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虎的威严与勇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本次展览上,展出了辽宁省博物馆藏的战国时期安国侯铜虎符。记者了解到,在古代,虎符的作用可不小。

符是一种古代信物,是我国古代君主或皇帝授予臣属兵权后调动军队的凭信物,多以青铜铸造,因其状呈虎形,故称“虎符”。也称为“兵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并且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调兵遣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具,才能生效。

虎符上文字的布置一般有两种形制,其一是左右两半文字完全相同,著名的秦杜虎符与秦阳陵虎符皆是如此。另一种是把列在器物上的字从中刨开,每片上各存半行字,合起来之后才能通读,汉代虎符大多如此。到隋代,虎符由卧虎转为立状。唐高祖李渊为避其祖父李虎之名讳,而改用鱼符或兔符,后来又改用龟符。南宋时又恢复使用虎符。金代铜虎符刻成一只蹲踞的猛虎状。元代则为金虎符。宋元两代开始,虎符减少,而开始转成虎头牌的形式,其作用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多为皇帝赐给近臣文武官员行使最高权力的凭证。

在本次展览上,还展出了辽宁省博物馆藏的金代三彩划花伏虎枕和辽代白瓷铁彩卧虎形枕等虎枕。

据介绍,古人以虎形作枕,体现了崇虎的习俗。虎形枕始烧于唐,流行于北宋和金代。因虎的形象威武勇猛,把枕做成虎形或把虎纹刻于枕上,蕴含辟邪和祥瑞之意,表达了人们祈求尊贵威仪、镇邪驱魔和逢凶化吉的美好愿望。同时借虎的形象,也使人们在心理上得到了慰藉。

在本次展览上还可以欣赏到西汉镂空鹰虎纹铜牌饰等青铜牌饰,也体现了早期北方民族对于虎的崇拜。从19世纪末开始,我国北方长城沿线地带陆续出土了大量以装饰动物纹为特征,具有浓郁草原游牧文化风格的青铜牌饰,样式各异。这些牌饰运用写实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草原上野生动物之间弱肉强食的自然生态。它们多是挂在腰带或者服饰上的装饰品,象征了驰骋于广袤草原之上的游牧民族尚武强悍的心理。北方游牧民族将虎等大自然的生物视为图腾,将它们做成各种青铜或金银制品用于日常装饰,有祈求力量,保佑平安之意,是早期北方民族图腾崇拜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辽沈晚报记者 朱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