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辽普惠幼儿园在园幼儿超85%

辽沈晚报 2022年01月18日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辽宁深化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振兴极为关键的五年。

近日,我省各部门“十四五”规划陆续印发,规划不仅为未来一个时期辽宁“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指明路径,还给予人民美好的预期。

从今天起,本报将开辟“解读规划 描绘蓝图”专栏,逐一报道各部门“十四五”规划,将这幅描绘未来5年乃至15年辽宁振兴发展的“工笔画”清晰地呈现在大家眼前。

《辽宁省“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近日印发,规划涉及的公共服务,主要涵盖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优军服务保障和文体服务保障等领域。规划期为2021—2025年。

教育

充分利用社区中心、闲置校舍等

存量资源建立婴幼儿照护中心

积极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加大普惠托育服务设施建设,力争到2025年,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3个,力争达到4.5个。加大政策支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各类普惠托育服务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招收2—3岁的幼儿。

支持婴幼儿照护设施建设,新建、改扩建一批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充分利用社区中心、闲置校舍等存量资源建立婴幼儿照护中心。加强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与社区服务中心(站)及社区卫生、文化、体育等设施的功能衔接,发挥综合效益,形成综合性的社区托育服务网。

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选择有条件的城市,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建成一批示范性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健全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全面普及三年学前教育。鼓励引导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坚决扭转高收费民办园占比偏高的局面。每年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新建小学原则上“一校带一园”。规范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使用,配套幼儿园一律办成公办幼儿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提高普惠性幼儿学位覆盖率。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每个乡镇至少办好一所三星级以上公办中心幼儿园,大村独立建园或设分园,小村联合办园。鼓励支持街道、村集体、国有企事业单位、普通高等学校举办公办园,积极为社会提供普惠性服务。通过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支持优质普惠学前教育资源扩容。

增加幼儿园教师供给。依法保障幼儿园教师地位和待遇,全面落实幼儿园教师持证上岗。到2025年,全省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5%以上,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有比达到55%以上,优质普惠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60%以上。

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建设学科教室、创新实验室、社团活动室等,推进数字校园建设,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到2025年,优质特色普通高中在校生占比达到65%以上。全面化解大班额,加快消除大规模学校,积极改善办学条件,适应普通高中选课走班需要。加强校长教师培训,提升教师能力素质。

推进职业教育实用高效发展。进一步优化中职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办好县级职教中心,促进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相互融通。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到2025年,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基本完成,办学条件普遍改善,办学水平全面提高。

就业

逐步实现信息和业务

“一次登录、全网通办、全省贯通、便捷高效”

公共劳动就业,加强就业公共管理服务。加快推动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数字化转型,建立实体窗口、互联网平台、电话咨询、自助服务等线上线下多种服务渠道为一体的全省经办服务管理体系,大力推进服务下沉,实现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全覆盖。

继续完善12333咨询服务平台建设。建成全面覆盖人力资源领域的以电话、网络、移动终端、智能客服为载体的多渠道人性化“智慧咨询”服务平台,实现业务系统与服务渠道间互联互通。

进一步完善省级集中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深化国务院“一网一门一次”政务服务要求,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互联的就业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建立常态化的省级信息数据回流和开放共享机制,逐步实现信息和业务“一次登录、全网通办、全省贯通、便捷高效”,实现全省公共就业服务立体化全覆盖。

重大传染病防控救治有保障

形成“1+3+X”医疗救治体系

鼓励“大病不出省”,加强县级医院建设,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农村基层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加大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

加强全省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借助“互联网+”技术,全面更新升级全省健康信息平台。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健康保健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多种方式向居民开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扎实推进医保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提升经办服务水平。

推进医疗救治体系不断完善。以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为重点,努力建成早期监测预警能力强、重大传染病防控救治有保障的辽宁特色“1+3+X”医疗救治体系,形成传染病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沈阳、大连、锦州3个省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城市传染病救治网络的医疗救治体系。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

加强卫生医疗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医护人员培养质量与规模,扩大儿科、全科、精神科、老年医学科等短缺医师和注册护士规模,提升医护人员培养质量。加强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改善乡村卫生服务水平。

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特色和比较优势,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

养老服务

到2025年力争实现80%的街道至少

建设1个具备综合功能的区域养老服务机构

统筹规划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落实新建城区,居住(小)区按照人均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养老服务设施。依托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在街道层面建设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等综合功能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重点发展家庭养老床位和上门服务。到2025年,力争实现80%的街道至少建设1个具备综合功能的区域养老服务机构。城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80%。

支持养老机构护理能力提升,引导养老机构聚集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发展护理型床位,到2025年全省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5%。加强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实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和服务质量达标工程,提升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托底保障能力。鼓励有条件的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在满足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重点为低保、低收入家庭、重度残疾人以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集中托养服务。

到2025年,居家社区探访制度全面建立、特殊困难老人月探访率达到100%、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100%。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养老服务培训机制,开展养老服务人才培训提升行动,壮大养老护理员、老年社会工作者队伍。

社会保险

推进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向职业劳动者广覆盖

按照全国统一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规范标准,以社保卡为载体,采用窗口服务、网上服务、自助服务等多种方式,逐步建成全省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并与全省统一政务服务平台和全国统一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对接,实现社保业务部省市县实时同步和数据集中统一管理,做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功能更加完善、服务持续优化。

推动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加社会保险。推进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向职业劳动者广覆盖。巩固和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统一规范养老保险政策,落实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遗属待遇和病残津贴政策,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做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对接工作。完善落实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政府责任分担机制,确保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到位。

公共文化

促进高校博物馆、美术馆等向社会开放

积极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建设提档升级。鼓励公共文化设施在免费开放的基础上,延时、错时开放。促进高校博物馆、美术馆等向社会开放。

积极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辽宁段)建设。支持开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提升农家书屋服务能力,推动农村电影放映优化升级。加强各地区残疾人文化体育艺术活动场所建设。扩大特殊群体的公益文化服务范围,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

加快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推进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的数据采集和数字化工作,重点推进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和公共文化云建设,逐步增加数字化阅读产品和服务供给,丰富数字文化建设。

公共体育

推动各类公共体育场馆和城乡公共空间

向百姓运动健身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进一步加强县级公共体育场、健身步道、体育公园、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公共健身设施建设。合理利用体育中心、闲置厂房、校舍操场、社区空置场所等,拓展公共体育设施场所,进一步补齐公民健身场地设施短板。完善一批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打造县级以上主城区“10分钟健身圈”。

补齐现有居住社区建设短板,确保新建住宅项目同步配建体育设施,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建设多功能健身中心,推进健身设施“网格化”布局。推动各类公共体育场馆和城乡公共空间向百姓运动健身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在社区推广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鼓励运动员、教练员、体育专业师生、体育科研人员参与乡村体育指导志愿服务等。加快冰雪运动普及和提高。持续开展“百万人上冰雪”活动,推动冰雪运动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进机关等,打造“冰雪辽宁”为主题的立体式活动体系。

辽沈晚报记者 胡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