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
该作品于1940年9月1日见载于香港《星岛日报》,1940年12月12日,萧红于香港完成《呼兰河传》书稿创作,12月27日全稿连载完。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
全书共分七章,它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引线,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东北小城呼兰的种种人和事,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但萧红还是用淡泊的语气和包容的心叙说了家乡的种种。她将一片片记忆的碎片摆出来,回味那份独属于童年、独属于乡土的气息。
萧红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该如何阅读《呼兰河传》?
主持人:李振村
童年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是难忘的记忆。许多作家在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生活时,总是感慨良多。《呼兰河传》是女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回忆性长篇小说,是萧红为其家乡“呼兰小镇”作的传。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疏疏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自己的童年经历为线索,通过描写这座小镇中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为读者展现出了这座小镇当年的历史风貌。同时也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那么,该如何阅读这样一部语言平缓时而充满童趣但内容却十分深刻的文学作品呢?
破题者:王雪松
珠江五校教师。皇姑区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执教的课被评为全国优秀课。获得“优秀引读教师”荣誉称号。所指导的学生作文多次获得省、市优秀作文并在各报刊中发表。
1
了解作者的经历能更好理解小说的内核
她不是儿童文学作家,却写出了能够触动孩子们心灵的作品。这部作品带领孩子们用审视的眼光透视历史,站在历史的角度看现在。她呼唤着人们:人,不要让陈旧、落后的思想包围自己;人,不能在愚昧的状态下生活,人,要敢于向自己的内心挑战。这就是萧红和她的代表作《呼兰河传》。
提到萧红,很多人马上就会联想到“贫困、叛逆、任性、短命”这些词,然后又会补上一声长叹“她是一个有才华的女子”。的确如此,她一直挣扎在贫困线上,甚至在1932年的春节,因拖欠房租被困在旅馆无法脱身。她叛逆、任性,但源于对生活的抗争,对命运的不服输。她先是反对家庭的包办婚姻,后弃家逃走,甚至跟父亲在路上相见都互不说话。她短命,在短短的三十一年人生之旅中颠沛流离、艰难跋涉。
但这些都无法掩盖她的文学天赋,她才华横溢,受到鲁迅赏识,用8年的写作时光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并被称为当时四大才女之一,巅峰之作《呼兰河传》就是最好的证明。
《呼兰河传》是作者对幼年时代的回忆,整本书分为七大章和尾声,作品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幕幕80多年前的普通小城的生活图景,但在作者眼中,小城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悲剧。
这个北方的小城并不繁华,春夏秋冬进行着无言的交替,就如同呼兰河的水,所有悲剧的出现,在当地居民看来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再平常不过了,他们也不认为每天上演的是悲剧,他们甚至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悲剧,即使受害者也这样认为。
2
从小说人物入手理解小说背后的历史
在小城里,人们的迷信、愚昧、麻木、虚荣随处可见。卖便宜猪肉了,人们心知肚明,它来自于被扔在大泥坑里的瘟猪身上,但却不能说出口,因为人人都要自欺欺人地买回来,并且要堂而皇之地吃掉它,大泥坑就是盖在瘟猪身上的魔术布,它把瘟猪肉变成了腌猪肉,小城的人们可不希望任何人来揭开它,吃过瘟猪肉的人们,装成若无其事,谁要是敢来揭开瘟猪肉的面纱,他就要受到惩罚。
一个孩子说出了瘟猪肉的秘密,他就要为自己的不识时务而受到家长的责打。
12岁的小姑娘被家人卖到了胡家做团圆媳妇,因为长得高,整天笑呵呵的,人们便说她一点儿也没有媳妇的样子,她的婆婆就按照约定俗成的礼法管教她——打,因为这样可以让她更懂事、更听话。小团圆媳妇被打病了以后,婆婆假装善心为她治病——跳大神儿,还把她按在水中烫。
最终,一个活泼健康的孩子被折磨死了,而婆婆却不认为自己有罪,那是命该如此。她痛惜的是自己曾为她花了那么多的钱来治病真是破费。而街里邻居,更没有人认为是自己的添油加醋,在为婆婆助纣为虐。没有人对小团圆媳妇抱以同情,施以援助之手。
在小城里,人们的不仁、欺弱,甚至还有残忍都可见。冯歪嘴子是《呼兰河传》第7章着重描述的人物,他憨厚、老实、宽容、善良。人们戏弄他,欺负他。当冯歪嘴子有了儿子以后,他到萧红家帮助杀猪,被留下吃饭时,萧红家的下人就拿他取乐。
同样是社会最底层的人们,他们还嘲笑着更弱的人。他们造谣冯歪嘴子要上吊,看冯歪嘴子的热闹。当冯歪嘴子没有绝望,周围的人却惊奇了,觉得意外,而且还觉得有些恐怖。
这就是冯歪嘴子的邻里,也是生活在萧红身边的人们。
3
理解作者批判背后是对光明的期许
这样的生活在萧红眼里是一片黑暗,毫无生气。但对当地的居民而言,这就是他们的生活。人生就这样被萧红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了:生与死在这里都没有颜色,人如同树上的一片叶子,似乎自己的出现就是为着有一天能无声无息地重归尘土。
他们组成了呼兰河令人窒息的大泥坑,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他们时不时还会吞噬同类。
呼兰河不仅只是呼兰河,它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这对现今的我们也应该有所启示。
我个人认为《呼兰河传》无论是思想的深刻性还是文笔的艺术性,其价值都不亚于鲁迅先生的《故乡》,《呼兰河传》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别具一格,读着它会感受到一条悠悠的小河,缓缓、从容地在你面前流淌,时而溅起几朵机智幽默的浪花,就像作者那聪颖的双眸,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作者童年的后花园吧。
作者童年心目中的后花园是动人而可爱的。不禁使人产生一种审美的超越,心灵的净化。语言是如此的平缓,就像一个纯朴的女孩,正在向她的小朋友,讲述她所迷恋的地方。真切、率直,却令人神往。
尽管作者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最后她仍在本书中留下了希望的光芒。在书的结尾处,冯歪嘴子从绝望到希望的转变,是作者点亮的一束光,她让我们知道,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代,只要你愿意寻找,就依然会有光亮。
曾有人这样评价《呼兰河传》:有一种文学经典,是那种靠着作品自身的审美品格而流传至今的经典之作,是那些经过时间淘洗之后所留下的东西,而且越是经过时间的淘洗,越是光彩夺目,能够不断与后来者进行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