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中满都户镇 ——大清落难皇族的栖身地

辽沈晚报 2022年01月11日

辽中满都户镇的石狮子头

满都户镇的清代残碑

满都户是隶属沈阳的辽中境内一座不起眼的乡间小镇,但探寻此镇的历史,却令人不得不刮目相看。满都户曾是清廷落难皇亲国戚的终老之所,这里的兴隆寺号称“关外第一名刹”!

老地方

满都户创始人据传为皇亲国戚

冬季从沈阳开车去满都户,走高速多说一个半小时即能抵达。仅从外表看,您很难察觉这座辽中小镇究竟有何与众不同之处,一望无际的原野、冰封雪盖的辽河、坑洼不平的土路、鸡犬相闻的农舍……谁能想到,这块貌似平常的黑土地竟与康熙、吴三桂、鳌拜等历史风云人物有着难以言说的玄妙关联,在已被损毁的古兴隆寺地下,不知埋藏着多少尚未探知的惊人秘密。

从满都户走出的王公大臣、新科状元、文化名人、能工巧匠不胜枚举。在清代,每逢满都户举办的盛大庙会,北至吉林、黑龙江,南至河北、山东的香客便长途跋涉前来上香拜佛,兴隆寺内香火缭绕、钟磬长鸣,满都户的大街小巷商贾云集、人流如织,《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北宋都城汴梁的繁盛场景似不过如此。

远在距今千余年前的唐代,满都户一带就有人居住,但正式称其为“满都户”,却是在清顺治、康熙年间。仅从“满都户”这一备显蹊跷的称谓,就能牵扯出几桩迄今仍难以说清道明的历史悬案,悬案的主角竟是康熙大帝、平西王吴三桂、一代权臣鳌拜、辅国公塔拜等大清名流。

在满都户镇展览馆中,有这样一段记录满都户名称由来的文字说明:在三藩作乱期间,吴三桂率一队人马兵临北京城下,逼迫康熙皇帝斩杀揭露其造反阴谋的塔罕王(塔拜)谢罪,康熙无奈之下急命塔拜连夜携家眷逃离京城直奔关东,一路风餐露宿颠沛流离。一日,行至辽河西岸,见土地肥沃,黑里浸透着油脂,塔拜对家人说:“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了,靠一双手养活自己吧!”

塔拜与其族人在此地置家兴业,几年后便形成了一个小村落,因为他们是爱新觉罗姓氏,又来自京城,故称此地为“满都一户”。后来,往来商旅感觉此称谓绕口,即去掉“一”字,简称“满都户”,自此再未更改流传至今。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念及塔拜功劳,派人请其返回京城,但塔拜与族人已习惯了衣食无忧、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婉拒了康熙帝的回京邀请。

破解满都户镇遗存的“大清悬案”

满都户镇流传着这样一段传说:吴三桂的长子吴应熊作为人质留在京城,大清皇室为安抚吴三桂,将一位公主嫁给吴应熊(此公主就是金庸名篇《鹿鼎记》中无法无天的建宁公主)。建宁公主得知皇上要灭吴三桂,为夫君吴应熊安危考虑,万里传书给远在云南的公公——吴三桂,泄露了这一万分紧急的军情。公主的本意是希望皇室与吴三桂两家言归于好,免吴应熊一死,不料此举反如火上浇油。事败后,公主央求塔拜带她出京城避难,塔拜心生怜悯,答应了公主请求,如此一来,满都户就多出了吴三桂家族的一皇系旁支。

还有人说,满都户的创始人是清朝权臣鳌拜的子孙。鳌拜获罪被康熙囚禁后,他的一个孙子跑到这里来,在此地生儿育女,家族发展壮大,就形成了今天的满都户。到底哪一种说法更接近历史真相呢?

首先,建宁公主逃难关东满都户一说恐难成立。建宁公主是皇太极的第十四女,公元1659年12月被封为和硕建宁长公主,后改为和硕恪纯长公主,13岁那年嫁给了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吴三桂起兵反叛清廷,吴应熊与其子吴世霖皆被清廷处斩。吴应熊死后,康熙皇帝经常下诏慰藉公主,谓其“为叛寇所累”。公元1703年,建宁公主老死京城,享年63岁,一生未离京半步,更谈不上逃难满都户。

其次,鳌拜子孙落户满都户一说没有史料记载。据传,鳌拜被康熙擒获后,他的一个孙子跑到了大连,从此隐姓埋名,到了第六世,改姓金。康熙四十二年,康熙对诱捕鳌拜、屈杀功臣一事备生悔意,感觉自己当时做得有些过分了,恩准鳌拜的子孙一律出来做官。雍正皇帝登基后,马上给鳌拜平反,封一等公,后来还加封其为超武公。

目前,为史家公认的鳌拜后裔聚居地在大连庄河市蓉花山镇蓉花山村金家屯,金家屯住户均为满族人,当地人手中还保存着一册珍贵的《金氏谱书》,明确记载着鳌拜是此地金姓人家的共同先祖。此外,当年金姓家族有一分支向北迁移,落户吉林、黑龙江一带,具体地点不详。那么,这一迁移分支是否曾落脚满都户,或者当年由京城出逃关东的鳌拜子孙,是否并非仅仅是后来的“金姓”一支?这为满都户创始人源自鳌拜后人说,平添了一缕历史疑云。

再次,满都户创始人为塔拜所建也不靠谱。塔拜是努尔哈赤第六子,因其母钮祜禄氏仅是努尔哈赤的庶妃,地位较低,因此塔拜只封为三等辅国将军,塔拜地位不高,且无显赫战功可言,直到顺治十五年才追封辅国公。塔拜死于崇德四年即公元1640年,而吴三桂起兵则在公元1673年,崇德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年号,简言之,塔拜是清太宗的臣子,与后来的康熙与吴三桂根本不挨边,绝无揭发吴三桂造反阴谋,并遭威胁流亡关东的丝毫可能。

不过,满都户虽非塔拜亲手所建,却与其后人可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史载,塔拜的第四子班布尔善在塔拜死后袭三等奉国将军,顺治八年晋辅国公,康熙五年革爵。康熙八年,班布尔善因党附鳌拜被处死,子孙黜宗室。

满都户镇的确有清廷的皇亲国戚在满都户生活过,直到现在,满都户镇还有一些老人自称是“黄带子”的后裔,并存有秘不示人的家谱。“黄带子”是清代皇帝和宗室专用的黄色腰带,皇帝的腰带用明黄色,宗室皆用金黄色,爱新觉罗家族以外的官员系蓝色或石青色腰带,严禁越级束用。因此,黄带子成为清朝宗室的特殊标志,俗称宗室为“黄带子”。

据满都户镇当地老人口述,康熙皇帝念及同族之情,拨专款按京城王爷的待遇级别,在满都户为塔拜的子孙建了一座豪华的王爷府。“据说当年清朝皇室的一支举家出关外,是一步一看,走到这里,用秤一量,发现此地的土比别的地方分量沉,就将落脚点选在了满都户。”当地人梁士奎回忆道。

满都户镇人闫峰表示,当年满都户皇族分支出生小孩从落地至成年,每年给俸银36两,距此地不远的辽河东蒲河等地的“红带子”(皇室远支),添男孩至成年,每年给俸银24两。按这一线索脉络分析,塔拜的儿子班布尔善被杀后,其子孙极有可能逃出京城流亡满都户。班布尔善虽攀附鳌拜获罪被杀,终究是努尔哈赤的子孙,是清宗人府玉牒收录的直系宗族子弟,康熙晚年连鳌拜的子孙都能赦免,对同系宗族难道不会网开一面吗?

以班布尔善为起点,加上后人的演绎加工,牵带出康熙、鳌拜、塔拜、乃至吴三桂,也便顺理成章了。

当地的满族人表示,满都户得名是由于满族人来此地后,称为满族独一户,逐渐改称满都户。清顺治年间,摄政王“八大公”被奸臣所诬陷定罪后,其族人被赶入关外,来此地定居的是兄弟三股中的一股。康熙年间查清八大公的冤案,曾派人来此地将其后人召回,但他们感到在此地生活得很好,不愿返回。现在的满都户,满族人口仍占多数,姓肇的人家居首,都是八大公的后代。那么,这位“八大公”究竟姓甚名谁呢?

在满都户镇的中心街曾有一处满族人坟地,周围是用青砖砌起的五尺高的大墙,里面绿树成荫,还有用土堆成的假山,假山环抱着排列整齐的坟墓,坟顶用白灰涂抹,显得森严肃穆。当地满族老人介绍,最北面是祖坟,埋葬的是爱新觉罗·伯理,此外还有两座坟墓比较矮小,坟头荒芜。遗憾的是,这座比较完整的皇室墓地没有保存下来,坟墓中曾发现若干金银首饰、珠宝玉器等殉葬品,均散落民间无处寻觅。

古兴隆寺镇号称“关东第一刹”

位于满都户镇古城子乡的古兴隆寺,当年号称“关东第一刹”。兴隆寺前身为娘娘庙,建于唐贞观年间,曾在庙宇所在地挖掘出土了大量的唐代钱币,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康熙年间,娘娘庙扩建并正式更名为兴隆寺。

清康熙二十三年,山西巡抚土克善随驾回辽祭祖,期间到兴隆寺祭奠先人,见兴隆寺香火鼎盛、信徒众多,遂筹资对兴隆寺进行增建修缮,并立碑为记,以传后人。康熙皇帝曾为兴隆寺亲笔题写了“古刹禅林”四个大字,断碑尚在。

兴隆寺鼎盛期,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市井百姓,均到此寺烧香拜佛,满都户镇方圆数里车水马龙、水泄不通。据当地传说,在清代,兴隆寺的茹喜和尚曾到北京向康熙皇帝化缘,受大量赏赐,虽是民间传说,足见兴隆寺“关东第一刹”的盛誉绝非浪得虚名。

在满都户镇展览馆有兴隆寺当年照片,照片中的兴隆寺殿宇轩昂巍峨,里外四进气势恢宏,古刹林立松柏参天,如此富丽堂皇的大型寺庙建筑群在北方地区并不多见。

兴隆寺遗址曾被辟为小学,如今小学搬迁,遗址所在地是一片空地。步量兴隆寺长宽,均在300步以上,总面积几近大半个沈阳故宫。

兴隆寺遗址内到处散落着断碑残垣,门口的一对石狮子刻工精湛,石狮的黑眼珠历经百年依然色调不衰。倒落在积雪泥泞中的记事碑用上等石料雕刻,碑刻边沿的龙纹图案清晰可见,碑文书法流畅飘逸,连用于砌学校教室基座的石料都写满过去的诗文、名姓、年号……据梁士奎估算,当年兴隆寺的庙地多达5万亩!

辽沈晚报主任记者 张松文并摄